钱小萍:“复活”宋锦织造技艺

10.05.2016  11:12

  宋锦历史悠久,由于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称为中国“锦绣之冠”,因产地主要在苏州一带,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宋锦起源于12世纪的中国宫廷,当时的皇帝宋高宗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最鼎盛的时期,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宋锦的制作技艺几乎失传。而钱小萍与宋锦织造技艺结缘,则要从她初中毕业时说起。

  钱小萍出生于江苏省武进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因为家中经济贫困,初中毕业时她放弃了升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考进了新成立不久的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后改为苏州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在此之前,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丝织业历史,但一直是手工作坊,师徒相传,既没有人专业去研究,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因此,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出来的19岁的钱小萍,也就成为了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丝织专业人才。

  在学校学习期间,钱小萍爱上了精致、华美的丝绸,简单的一根蚕丝,就能织出各种厚薄,或光滑柔软,或自然褶皱、图案繁复、色彩艳丽的丝绸。从学校毕业以后,钱小萍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苏州丝绸研究所。在研究所她学习、分析、研究的丝织物大部分是锦缎类,这类织法繁复、色彩华丽的织品深深地吸引着钱小萍,也为她之后进行宋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她设计的处女作“莹波沙”,就以构思巧妙、工艺精良而获得成功,行销到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然而,在丝绸研究所工作的十几年里,真正让钱小萍声名鹊起的,却是另一项科技发明。

  上世纪50年代末,纺织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务,上海胸科医院和苏州丝绸研究所接受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作为最年轻的设计人员,钱小萍成为金纯荣师傅的助手也参与其中。当时中国在人造血管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从国外带回的一小段样品外,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作参考,更没有一点经验作依据,完全要从零开始。而钱小萍和金纯荣师傅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学习,最后,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研制成功了。

  此后,在1979年,由钱小萍主导研究的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也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验,效果很好,这就是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这项技术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6年获得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和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在丝绸织造技艺的不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钱小萍越来越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1981年起,钱小萍为抢救、保护、展示和弘扬中国丝绸传统文化和技艺,开始募集资金,征集文物,经过十年艰辛,在1991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这是一座多功能的博物馆,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与此同时,钱小萍也并没有放松科研项目和新产品的开发。她发现,相比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的日益兴盛,源于苏州的宋锦却处于濒临技绝的境地,于是,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历代丝绸织锦的研究复制上,又创建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由于宋锦失传多年,技术人员和技术资料严重流失,就连实物和图片也难得见到,她看到文献上记载的宋锦代表作《清•菱格四合如意锦》,却为没能见到实物而遗憾。一次,钱小萍路过一家文物商店,不自觉地又走进去问店主有没有宋锦收藏品,店主从箱子里找出几件宋锦残片,钱小萍顿时眼前一亮,发现其中一块正是“菱格四合如意锦”,虽然只是一小片,她却如获至宝。于是她和店主商量先借回去分析研究,并通过进一步设计改进,最后终于仿制成功。当她把仿制品送给店主时,店主惊叹到:“宋锦又复活了!”

  近20年来,钱小萍带领着科技人员主持研究,成功复制了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20余件,分别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为了让宋锦织造技艺得到广泛地传承,钱小萍还撰写了《中国宋锦》、《丝织丝纹》、《丝绸实用小百科》等著作,其中还配上了制作工艺的插图。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钱小萍2007年被评为宋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专注于宋锦传承,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在她的世界里,希望无处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还会继续为理想忙碌,奋斗在宋锦织造技艺传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