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四院:心血浇筑高铁梦

10.11.2014  12:53
      1984年,当中国大部分列车还在烧煤和柴油,电气化都没普及之时,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四院”)11位高铁第一代设计者编著的中国第一本高铁书籍《高速铁路》正式出版。后来,这本书成为早期高铁研究者人手一册的“红宝书”。


  1994年,当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还没发端,大部分列车以60—80公里的时速在铁路线上爬行之时,由铁四院设计的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就开始以160公里的时速在南粤大地上飞驰。通过广深,铁四院打开了高速铁路的一扇门。


  进入新世纪,当中国高铁建设的大潮扑面而来之时,铁四院凭借多年的研究先机,一举拿下了京沪、武广、郑西、郑武、合武、合宁、甬温、温福、厦深、沪杭、沪宁、宁杭、杭长、合福、郑徐等高速铁路的勘察设计任务,从而确立了铁四院在高速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建成通车。2013年,由铁四院与铁三院联合申报的京沪高速铁路被评为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项目优秀奖。这一刻的到来,凝聚了四院三代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这一刻的到来,展现了四院人不畏艰难、敢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高铁精神。


   四院追求”:二十一载的守望与坚持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高速铁路领域早动手、早准备的超前意识,使铁四院具备了“到中流击水”的胆识和渴望。


  铁四院作为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勘察设计单位,对京沪高速铁路的勘察、设计与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1年正式建成通车,历时21年。此间,方案比选,波澜起伏;前期论证,曲折颇多;勘测设计,精益求精……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普通铁路还在轰轰烈烈的建设中,绝大多数人不知高铁为何物时,铁四院已在高铁领域悄然犁地。在该院高速铁路设计先导、全国首批勘察设计大师、原院总工程师陈应先的指导下,建立了高速铁路文献资料库,组织技术人员翻译外国文献,并分批撰写研究报告。


  少年时代,陈应先因抗日战争爆发辗转香港、湖南、贵州多地求学,新中国成立后毕业于同济大学,1953年进入铁四院工作。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后,铁四院在高铁设计领域奋起直追,紧步快跑,迅速组织人员编写《高速铁路》一书。该书是铁四院结合北京—九江铁路时速160公里速度目标值可行性研究,在广泛收集国内外高铁技术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的,全书整理了日本、法国、德国等国高铁发展情况,厚达330页。书上署名的11位编者,现在仅4人健在。随着这本高铁“红宝书”的出版,四院人掀起了解高速铁路、思考高速铁路、探索及研究高速铁路的序幕。


  1990年,铁四院参与了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并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对徐沪段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勘测。


  1994年12月,铁四院设计的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建成了。原铁道部对广深准高速铁路建设十分重视,把该项目视作中国铁路客运提速的开山之作,并希望能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积累经验。


  从1998年起,铁四院一批专家学者先后4次对京沪高铁组织了大规模勘察设计,编制了《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京沪高铁夯实了前期工作。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开工建设。为了京沪高铁通过论证早日上马,一代代科研设计人员,发盼白了,人累病了,一些骨干已经故去。然而,翻开尘封的档案,铁四院工程师们的奋斗和勇气、艰辛和希冀、智慧和执着依然鲜活。


  “四院智慧”:绘就京沪高铁宏伟蓝图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工程,以其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投资规模和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工程量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也以其博采世界高速铁路之长、高科技含量、系统集成创新的鲜明特点而引起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伟大的工程呼唤杰出的人才,铁四院王玉泽就是京沪高铁建设者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王玉泽,1993年出任铁四院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总负责人,现为铁四院副院长。1995年10月,他参加铁道部组织的第一批国外高速铁路技术研修班,到日本东京参观学习高铁技术。此次东京之行,让他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日本新干线的速度,同时感受到的,还有技不如人、奋起直追的压力。


  当时,中国高速铁路的研究刚刚起步,身处勘察、设计前沿阵地的技术人员们正处于最艰难的摸索时期,许多技术难题有待突破,尤其是速度的提高,带来了铁路技术标准质的飞跃。


  数十年潜心研究,无论京沪高铁上马的呼声高涨还是寥落,王玉泽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阵地不挪窝。这位可敬的高铁专家和他的同仁们,通过默默而执着的努力,摸清了京沪高铁徐沪段沿线600余公里的“家底”,确定了最为关键的线位与站位;他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掌握了应对软土沉降处理种种“疑难杂症”的“杀手锏”;他们是国内首次开展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研究的专家;他们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了高速大跨深水桥梁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们编制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多本技术规范,为高端起跑的中国铁路“划好了跑道”……


  众多高铁项目搭起了成才平台,当初和王玉泽一起参与京沪高铁前期研究的设计者、铁四院副总工程师郭志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参与京沪高铁的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此后20余年,郭志勇与高速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学习消化吸收德国、日本、法国等高速铁路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博采众长,结合实际构建中国特色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1996年开始,郭志勇先后担当起京沪高铁徐州至南京段和徐州至上海段总体设计负责人的重任。他积极组织实施铁道部技术攻关课题及主要技术标准、工程设计方案国际咨询;参与编制《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研究,为项目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廿余载高铁长征路,郭志勇从京沪高速铁路规划研究、勘察设计一直干到配合施工,曾经的一头青丝,现已华发满头。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郭志勇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四院设计”:引领中国高铁驶出国门


  京沪高铁是一项“天字号”工程,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成功实践和时速300—350公里铁路成套技术的掌握,使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走出了一条引进先进技术,打造自主品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正确道路。


  据统计,京沪高速铁路长达18年的规划设计和4年建设期,铁四院累计派出210批次1100余人次赴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考察高速铁路设计、建设和维修技术。然而,随着举世瞩目的武广高铁、京沪高铁的建成通车,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技术一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引领世界高速铁路潮流,引来外国专家纷纷到中国考察高铁,中国的高铁设计师们也实现了从“学生”到“师父”的转变。


  借助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之东风,中国高铁设计与装备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2013年4月,北欧瑞典、挪威、丹麦三国谋划修建接入德国的高铁,武广高铁总设计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许克亮受邀与会。北欧与我国东北同属高寒地区,许克亮建议借鉴中国哈大高铁经验。北欧建设征地难,他提出增加桥隧比例。


  2014年9月,中印合作“大单”中的高铁项目成为热议焦点。当时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铁四院配合国家铁路局与印度铁道部签署了高铁建设框架合作协议,目前已开展印度高铁市场前期研究,利用中国高铁的成熟经验,服务印度高铁建设。


  铁四院2013年进入商务部援外项目设计咨询骨干企业名单,目前正在跟踪泰国、墨西哥高铁等项目。


  铁四院积极推动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2014年2月,铁四院主导起草的4项电气化国际标准正式颁布,对中国标准走出国门意义重大。目前,铁四院正在参与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的编制工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了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铁四院上千名勘察设计工作者,在青灯黄卷中坚守,殚精竭虑中追求,谁又能够一一说得出他们的名字,记得住他们坚毅的容颜?唯有绵延万里的高铁知道,风驰电掣的列车知道,还有那如诗如画的桥梁、别有洞天的隧道、钻石珍珠般的车站知道。

(摘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