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尖村洋芋地里趟出脱贫路
机械化收割洋芋。
五月,春意盎然的乡间再次染满了淡淡的绿色,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行驶了十多公里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此时,正是洋芋(学名:马铃薯)播种的最好时节,走进铧尖村,田地里三五成群的农民忙活着翻土、播种、覆膜……卢言林站在自家地头,望着一道道已经铺好的地膜,想着再等上四个多月洋芋就成熟了的美景,他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了期待,脱贫再也不是遥不可及。
今年66岁的卢言林是湟源县寺寨乡铧尖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因病致贫,常年患病的儿子,身患重病的妻子,让生活捉襟见肘。“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但我岁数也大了,体力跟不上,干不了重活,直到加入了村上的合作社,这日子才有了盼头!”卢言林所说的合作社就是村上成立的湟源华丰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村上的贫困户免费发放脱毒马铃薯种子、化肥,统一种、统一收,村民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有保障的种植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加坚定。
洋芋地里趟出扶贫路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卢言林粗略算了算,仅来自洋芋的毛收入就有1万多元,再加上儿子平时打工1000元/月,一年下来收入有两万多元。如今,这样的好日子放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从吃不饱肚子到如今年收入数万元,卢言林全家生活好转,都得益于高原特色脱毒马铃薯种植,也就是当地人所称的“洋芋”。
地处湟源县西北部的铧尖村,距离县城28公里,气候冷凉,是典型的高寒脑山地区,以往村里每家每户都会种些小麦、洋芋、油菜等传统作物,品种倒是不少,但种植面积都是星星点点的,形不成规模和产业。再加上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让村民们外出打工受到了很大限制。前几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有些年,麦子还没收,雪就开始下了。”卢言林说,由于传统作物成熟难,收成低,过去这里的农民大多都生活在贫困线上。
因此,尽快寻找适合铧尖村的产业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关键……
洋芋成了致富金蛋蛋
铧尖村走上脱毒马铃薯种植脱贫路不是偶然。村上已有近四十年的洋芋种植历史,但近些年因为种子不更新换代,也没有技术指导,产量低,见不到收益,村民逐渐放弃了种植。
去年,为了确保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村上实地调研,科学研判。“高原脱毒马铃薯喜凉,适合生长在铧尖村。同时,我国又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外的又一主粮。因此,种植脱毒马铃薯是一条可行的脱贫路。”寺寨乡副乡长李强说,目前,全村有69户村民都在种植脱毒马铃薯,计划今年种植500多亩,除了合作社种植的120亩外,其余的都是村民在自家土地上种植。李强告诉记者,每亩按保底1000元左右估算,一年仅种植马铃薯的收入,一户村民就有最低五六千元。
此外,每逢春种秋收时期,合作社还以50元至100元不等的费用,雇佣贫困户在地里干活。“农忙时,最多需要数十人,因此,不少临近村子的人也来这里打工。”合作社负责人张文忠说。
“给钱给物不如壮大富民产业”。铧尖村把产业脱贫一直作为脱贫攻坚最根本的举措之一,加强顶层设计,大胆破旧立新,强化服务支撑,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办法,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推动、合作社带动、市场拉动”的工作思路,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发展产业,在洋芋地里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