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银行业以改革创新促转型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综合化发展、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对银行业带来诸多挑战和深远影响。
惟有改革创新,助推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和应对新常态的挑战。
2016年是“青海银行业改革创新推进年”。这一年,青海银监局引领全辖银行业坚持把各类可用资金是否直接高效进入实体经济、社会融资成本是否降低、机构网点和服务是否覆盖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作为衡量改革成功的标准;把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作为业务创新的本质,在推进银行业改革创新中,有效改善了金融供给,防控了金融风险,开创出全省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完善组织架构 增强机构供给
民生银行西宁分行已经开业,光大银行西宁分行正在筹建,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持续实施“四个一批”(增设一批、瘦身一批、迁址一批、做强一批)优化工程,系统推进网点标准化建设……以引入增量和新的机构为突破口,青海银监局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发挥示范和激活作用,提升机构供给力度。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极大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经济正渗透到各行各业,孕育着巨大的新动能,推动时代前进。新经济催生新金融,也倒逼银行业自身进行供给侧改革,迎接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在改革创新中,应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借助“数据+模型”,通过网络化、自助化手段,实现客户精准营销,确保小企业网络融资业务较快发展。未来几年,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将在城市新区、经济发达县域适时新增设网点,提高网点覆盖面,大力实施网点智能化改造,对现有低效网点进行调整优化,加快投放自动柜员机(ATM),形成与营业网点功能互补、触角延长的自助服务网络,不断满足拓展新区域、新市场、新客户的需要。大力推广远程开户、自助服务、网络融资、在线服务、快捷支付等新兴服务模式,做好工银e缴费平台应用,把通用缴费业务打造成该行支付业务的亮点产品。
目前,全省金融系统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机构设立专营机构、专业支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推进银行机构和银行服务向农区、牧区、社区下沉。着力补足薄弱领域金融服务短板,加快网点建设步伐。在金融资源富集的社区和县域城区,积极探索轻型智能网点(金融便利店)运行机制,根据网点客户数量和地区环境,对原有员工多、客户少的人工网点进行改造,以撤销封闭式柜台和增设超级柜台(智能柜台)为互补,以人工咨询和风险防控措施为辅助,建立“人工+自助服务”的轻型智能网点服务模式,不断拓展了服务渠道,提升了服务水平。
创新金融服务 发展特色金融
青海银监局引领辖内银行业机构紧扣实体经济需求,大力开展金融供给端的创新,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信贷等特色金融,加快了产品服务模式创新。
据了解,国开行、交行、兴业银行等机构通过与省科技厅衔接签订《支持青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举办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积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推出“国开科创贷”、“助保金融资”等科技信贷新模式,利用“投贷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式,使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相适应,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中行、浦发银行等机构有效结合“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根据省内虫草行业优势和特点,创新开发了“虫草贷”等产品。西宁农商行等机构研发出“羚动时贷”、“有机循环贷”、“垃圾处理与污染防治贷”、“绿色旅游贷”、“绿色农业开发贷”、“绿色果品蔬菜贷”、“绿色养殖贷款”等20多种绿色信贷示范产品。
其中,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通过创新开展“国开微贷”小额贷款模式,集中资源向医药连锁、日用百货、农业生产等重点领域投放,促进创业就业。累计发放贷款23亿元,支持各类商家1718户。并且利用大通国开村镇银行平台,与人民银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政府等合作打造“国开农贷”模式,通过推出“一十百千”惠农工程,“以镇带村、以村带社、以社带户”,让更多农村、农民体会到普惠金融优惠政策。
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则利用自身的信贷功能,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尤其对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探索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开发适应循环经济特点的特色金融产品,分别与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已向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内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新能源、高原生物等产业投放贷款367亿元。并且将“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列为优先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先后向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2亿元的信贷资金用于购置脱硫装置,使该公司废气排放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向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发放6亿余元贷款,支持企业购置先进生产设备、进行节能环保生产工艺研发,其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在贷款审批、抵押担保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先后支持全省光伏发电项目12个,总装机容量1160兆瓦,累计发放贷款35.72亿元,帮助光伏企业度过难关。
在青海银行业改革创新推进年中,相关金融部门批准了西宁农商行、青海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盘活金融资源存量,提高了利用效率,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工行等机构建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满足了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改善技术手段 优化服务流程
今年以来,在改革创新中,青海银监局鼓励辖内银行业机构积极开发或引进先进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和可获得性。
中行青海省分行积极打造“E中银”品牌,构建场景生态,发展e社区、e校园O2O综合服务。充分利用在线出国金融APP,深耕出国留学及跨境旅游两个跨境场景,提升在线客户服务能力。积极推广总分行与优质第三方推出的个人跨境非金融服务,将金融业务嵌入各合作伙伴跨境场景和服务流程。通过实现一卡通融合、近场支付、网络融资,打造中石油青海省分公司专属APP等产品组合营销。推广中银E贷-网络消费贷款,扩大业务规模,实现网络消费贷款在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的拓展。推进沃金融等网络经营贷款的模式复制和业务创新,加快传统信贷业务的互联网化转型。浦发银行积极推广“e企付”管理平台,减少企业跨行资金结算的财务成本,提高账户结算效率。兴业银行的“兴业管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以“管钱、管事”为宗旨的资金移动支付和办公服务,将显著提升企业营运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青海银行引进德国FS先进农贷技术,搭建农贷业务模式,努力提升客户体验,提高“三农”贷款的可获得率。
其中,今年1-5月份,青海银行累计投放贷款68.82亿元,重点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东部城市群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等重点领域以及小微、“三农三牧”、棚户区改造、生态保护等薄弱环节,实现了精准定位支持。期间,搭建银企对接交流平台,通过入企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及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开发了“票易票”、“续保银”票据产品,切实满足了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对于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不仅不抽贷、压贷、断贷,还根据企业实际分别采取转贷、重组、展期等措施,与企业共度难关,确保了企业资金链不断裂。
推动内部改革 提升治理能力
在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客户需求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加快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型势在必行,而实行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事业部改革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提升。
为此,全省各银行业机构积极推进产权治理改革,优化业务结构和管理架构,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大力开展风险管控手段创新。
在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工作中,全省已启动6家农信社改制工作,推动6家农商行入股6家农信联社成为战略投资者,增强了农合机构现代治理能力。批准了西宁、大通农商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成为青海省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在资本补充渠道上的首次创新。支持招商银行按照“专业化、扁平化、集约化”原则开展事业部制改革,在前台业务板块成立零售金融事业部和公司金融事业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和运营垂直管理,完善了改革配套的流程、机制建设。中国银行等机构电子印章机控用印及验证码双重控制试点项目建成投产运行,有效防止了伪造、变造、克隆票据合同以及抽屉协议等操作风险。青海工行发挥大客户服务中心、小企业经营中心的营销服务职能,实现分行对西宁城区公司信贷业务和存款重点客户的“直管直营”,促进公司业务的本外币一体化、投商行一体化、营销和管理一体化、客户服务和业务处理一体化发展。
将深化改革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为抓手;将深化改革创新,切实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作为银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改革创新推进年”活动吹响了全省银行业创新发展的号角,在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在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中取得了新成效,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中取得了新突破,切实提高了银行业自身经营发展的质量,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企业成长、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