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挥“一张渔网 一把尺子 一把锤子 一个喇叭”作用激活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一盘棋”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以“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导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筹安排下,充分发挥厅党组“一张渔网、一把尺子、一把锤子、一个喇叭”的职能作用,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谋划推动建筑业改革,开启了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的新征程。
2013-2017年,全省建筑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连续增长,建筑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238.9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48.67亿元,年均增长15.5%,2017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62.39亿元,同比增长9%,建筑业增加值占省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65%;建筑业企业上交税金总额达到250.9亿元,年均增长16.11%, 2016年建筑业上交税金62.24亿元,占我省税收总额的19.92%,建筑业支柱地位进一步稳固。
充分利用“放管服”这张“渔网”,激活市场发展活力。为全面提升建筑业企业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用足、用好“放管服”这张“渔网”,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增强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建筑业企业资质申报流程,改进审批方式,建立高效、便捷、公正的电子化审批平台,逐步实现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和动态化。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取消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简化外省进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备案手续,实行告知性登记备案。清除各地区排斥、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的各类准入障碍,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在此基础上,积极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建成“青海省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实行“不见面”审核,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让“网路多跑腿,企业少跑腿”,切实简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时间资源。改革招投标监管方式。调整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发包方式,放开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必须招标的限制,由投资者自主选择发包方式,自主选择工程交易活动场所。同时,将政府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权限全部下放到了州市级。另外,针对我省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较少的实际情况,允许我省注册建造师担任建设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推行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用经济手段落实工程建设领域各方主体责任,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工程担保和工程类保险,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保修)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应优先采用担保方式,切实减轻建筑业企业负担。推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改革。倡导工程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有实力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业务,形成设计、采购、施工等一条龙的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开展政府投资项目推行工程总承包试点,探索建立适合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招投标和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深化建筑业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动力。多举措鼓励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调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优质优价”政策。对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争创“鲁班奖”、“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和“江河源杯”的工程项目,允许发承包双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可以约定按不低于税前工程造价的3%、1.5%和1%给予奖励。对争创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金奖和银奖或全省优秀勘察设计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允许在签订勘察设计合同时,可以约定按勘察设计费的10%、7%、5%、3%、2%给予奖励。
充分利用“信用体系”这把“尺子”,架起惩戒“高压线”。为进一步让信用体系成为评价建筑业企业从业行为的一把尺子,架起“惩戒”这根高压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信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全省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动态记录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和施工现场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过程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曝光市场主体和人员的不良行为信息,基本形成了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制定建筑业企业、人员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将信用信息与招投标、资质审批、评优评奖、工程担保等挂钩,发挥信用评价的引导和约束作用。2017年,对2016年度拖欠农民工工资的42家企业进行了通报,其中21家造成恶劣影响的21家企业纳入信用评价“D级”,禁止其一年内在我省从事建筑活动,对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同时,主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为发改、消防、工商等部门提供企业行政许可、信用等信息共享,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建设工程企业基本信息、项目和信用等数据互联互通,达到联合惩戒的目的。截至目前,青海省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共录入企业信用信息218条,其中良好行为信息105条,不良行为信息113条,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录入90条,其中良好行为信息32条,不良行为信息58条。
充分利用装配式建筑这把“锤子”,敲实生态型建筑业发展路子。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针对我省建筑施工还是以传统建设方式为主,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及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以“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为指引,及时举起装配式建筑这把“锤子”,敲实生态型建筑业发展路子,努力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最大程度减少施工扬尘和噪音污染,减少建筑垃圾,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在此基础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以西宁市、海东市为装配式建筑重点推进区域,重点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其它地区结合实际情况,以钢结构为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并明确力争“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以上,西宁市、海东市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它州、县(市)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以上。目前,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青海平兴集团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落地,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杭萧钢构“钢结构”技术建设的“新型绿色建筑工业化制造基地”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青海平兴集团引进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技术已开工建设,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平方米;在海西州、西宁市、海东市率先启动了装配式建筑试点,海西州德令哈市干部周转房项目、西宁市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7、8号地块项目等项目均为钢结构,总建筑面积达50.29万平方米。
主动吹响创新监管方式这个“喇叭”,提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为全面狠抓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吹响监管方式这个“喇叭”,以国家、省级优质工程和标准化示范工地为抓手,加大监督查检力度,着力提升全省工程质量水平。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主体责任。加强对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管理,整顿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加大对虚假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努力提高工程监理企业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监理水平。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以企业承建项目安全管理状况作为安全生产许可延期审查重点,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许可的动态管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依法处罚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持续开展建筑起重机械、脚手架、高大模板、深基坑等安全专项治理,有效遏制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严肃查处不履行建设程序、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对被查实有违规违法行为的企业及人员,除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外,还按照相关规定,采取限制招投标、限制执业、重新核定资质等级等相应的行政处理措施,并在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不良行为和处罚信息。在此基础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积极应用科技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搭建完成全省“数字化工地”平台,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管理试点工作。建成海东市平安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大气污染防治、质量、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取得良好效果。5年来,全省共有5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4项工程获中国建筑装饰奖,34项工程获国家级“AAA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66项工程荣获省级优质工程“江河源杯”奖,334项工程获得“省级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称号。今年截至目前,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6起,死亡6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5.45%和50%,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