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都兰的扶贫经

11.09.2014  10:11

  青海新闻网讯

  都兰,是柴达木历史文化积淀最厚重的地区,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然风光瑰丽,文化底蕴深厚。都兰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着希望。如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命题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也考验着党委和政府的智慧。近年来,在都兰县委、县政府及扶贫办的努力下,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锦绣都兰,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万亩青稞基地,绘就扶贫新模式

  秋日,夏日哈镇是金色的。万亩青稞基地里,金色的麦浪在原野上翻滚着,直到天地交接的尽头。它把希望铺满山川,把收获装进人们心田。

  8月30日,一台接一台联合收割机开进了地里。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饱满的青稞散发着清香,水流般涌向收购站。

  喜悦油然而生。村民们聚在一起计算着今年的收成。下塔拉村村民乔风梅告诉记者:“年初,合作社给我家免费发放了1600斤青稞种子和2600斤复合肥。现在国家有种粮补贴,水利补贴,个人几乎不承担任何费用。今年我种了35亩地的青稞,收入估计有四五万元。”

  都兰县扶贫办主任刘海龙说,夏日哈镇的土壤属于棕钙土,适宜种植青稞。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2012年开始,扶贫办支持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农民供应良种、提供肥料、统一收割,并以保护价收购,共同打造万亩青稞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有320户村民和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合作社在年初就与村民签订了不低于上一年市场价的收购保护价。村民八成以上能通过种植青稞收益脱贫。

   整村搬迁,迎来崭新天地

  整洁的农家院,明亮的三居室,液晶电视、真皮沙发、新式家具……这是都兰县察苏镇下滩村扶贫搬迁群众的新家。

  一年前,察汗乌苏镇下滩村村民程植还和家人居住在两间破平房里。今年,都兰县实施搬迁扶贫工程,程植和其他村民一起搬出村子,迁到了交通便利的公路边。农闲时节,程植和妻子又在县城各找了一份工作,种地有保障,打工也可另赚一笔钱,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11年开始,都兰县以“整村推进”为抓手,整合捆绑财政、发改、扶贫、国土等部门扶贫资金,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为重点,集中开展扶贫式搬迁。

  刘海龙说,搬迁扶贫,对于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劣的群众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方式。近年来,都兰县通过建设搬迁村民小区和城镇集中安置等模式,由政府出资为村民建房,同时,还负责村民岗位培训,帮村民联系工作,为村民提供“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各种保障,确保村民“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发展”。

   农企对接,铺就致富路

  在都兰县聚鑫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永刚告诉记者,公司把发展模式定位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对村民免费提供种兔、场地及养殖技术培训,在村民养殖技术成熟后,公司与村民签订养殖合同,村民所得利润按合同规定提取。

  村民小解承包了兔棚。她说:“我承包獭兔棚不需要支出一分钱,每年给公司交八批獭兔,一年的利润就是十万元。”范永刚说:“我们把一切保障给村民做好,村民只是专心饲养好兔子。养殖期间万一发现疫情的话,所有的损失由我们来承担,养殖户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

  在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西建村养驴基地,毛驴膘肥体壮。村党支部书记韩国云说,扶贫资金占到项目养驴基地总投入的一半以上。目前,合作社已经和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公司经过实地考察后正在酝酿建厂计划,并承诺给合作社的每头生产母驴补贴500元。合作社负责人张成元说:“合作社带动了周边三个村,三个村每年可以分红12万多元。现在驴粪也成了宝,有买家按一立方70元全部订购,仅这两项,村民就可户均增收900元。”

  刘海龙说,扶贫攻坚,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这些年,县长马永安担任扶贫开发小组组长,率领一帮人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接下来,都兰县的扶贫工作要在精与准上下功夫、做文章。目前,扶贫办已经做好了全县2352户、8866人帮扶群众的档案统计工作。

  都兰扶贫攻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大道一路前行。扶贫,将让贫困群众走向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