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全会精神在基层 种苗木种出个富裕村——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苗木产业小记
从县乡道路上,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蜿蜒向前,路两旁高高低低的绿树郁郁葱葱,青墙红瓦的农家庭院藏在这些绿植中间——这里是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村。
岗岔村属浅山地区,全村耕地面积990亩,农户182户665人。2003年以前,岗岔村是一个贫困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千元。近年来,村党支部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将党建工作与苗木种植产业结合起来,走“支部+合作社”的发展路子,实现了党建与特色产业互促共进的目标。在十年的时间里,岗岔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如今村民的年平均收入达到2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子,40%的农户家里买了小轿车,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尝到苗木种植的“甜头”
汪成、汪海龙父子是村子里第一个尝到“甜头”的人。2003年之前,父子俩靠种田为生,一年下来收入不到千元。2003年,省林业厅和湟中县林业局将岗岔村定为帮扶对象后,派出技术人员到村子里,指导村民种植沙棘、云杉、黑刺等苗木。起初,这一扶贫项目遭到了村民的质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汪成和儿子在5分地里种植了云杉,1亩地里种植了沙棘。
一年过去了,苗木只长了几公分,汪成心里打起了鼓,三天两头跑去找技术员,技术员笑呵呵地告诉他,不要着急,三年后准有收益。三年时间过去了,苗木却没有销路,村子里和他一起种植了苗木的人忍不住拔出树苗重新种上了庄稼,汪成却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精心侍弄着这些苗木,等待着机会。
秋天的时候,汪成的云杉卖了7000多元,沙棘也卖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后,汪成逐渐将自己的10亩地、租的10亩地全部用来种植苗木,现在已形成一定规模,每年都有几万元的收益。汪成父子成了村里种植苗木致富的典范,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苗木。
随着苗木种植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苗木种植和销售散、乱的现状开始显现,岗岔村党支部在对市场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多次召开支委会讨论,确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党建发展模式。
皮肤黝黑、红光满面的汪有义是村子里脱贫致富的能人,过去靠打工养活家人的他,如今和其他几人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苗木80亩,并且实现了种植销售“一条龙”,汪有义告诉记者,随着苗木市场的供不应求,村子里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将每年的收益用来投资,村子里的苗木种植已成规模。他说,合作社的目标是100亩,并且明年的收入预计在50万左右。
党支部带动种植产业
村党支部书记王永仓告诉记者,结合村里实际,党支部组织成立了6个苗木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支委委员分别联系6个苗木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党员联系2-3户农户,加强技术指导,全程参与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党建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和互促共进的目标,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
村里的党员带头种植苗木、带头技术指导、带头绿化村庄环境,并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对无职党员从苗木管理、治安巡逻、环境清洁等方面设立岗位,保证每名党员有岗位、有事做,搭建了作用发挥的平台。
在村党支部的引导和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在试种沙棘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到种植云杉、樟子松、新疆杨、河北杨、圆柏、丁香等三十几种品种,种植面积达910亩,占耕地面积的92%,全村93.6%的农户发展苗木种植特色产业,村庄绿化覆盖率达98%,苗木种植辐射到纳家、上西河等周边10个村。
随着苗木种植规模的壮大,村子里劳动力严重缺乏,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村党支部设立种植、除草、挖苗等多个岗位,积极创造务工条件,加强与周边村党支部的协调,组织外村村民进村务工,既解决了邻里村庄剩余劳动力,又增加本村村民收入,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
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组织村里统一购买种子、统一销售苗木、统一防治病虫害,定期邀请专家为群众讲授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群众苗木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由于苗木数量和质量得以保证,村民种植的苗木受到北京、内蒙古、西藏、甘肃等地客户的青睐,在供应青海市场的同时,远销省外,并且有了固定的客户和订单,岗岔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因为种植苗木,村子里的生态环境也得到较大地改善,2010年,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岗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而这里也成为青海省最大的苗木培植基地。
岗岔村有了大变化
在岗岔村卯着劲谋快速发展时,机遇来了。2013年,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的活动时机,主动争取项目,投资422万元,对村内农户墙体、大门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农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用上了水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党支部把制度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先后完善了“两委”联席会议、党员议事、民主决策、村规民约等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
为了巩固“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成果,党支部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成立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确定区域负责人,按每户20至30米的范围进行编号分段管理,使全村卫生、树木及墙体管护责任到人;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片包社,定期督促检查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情况,村容村貌进一步整洁。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村党支部注重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在村子里修建了全省第一个农村门球场,组建了3支农民门球队,并培养出2名国家二级门球裁判员、3名教练员。今年10月,村子里的门球队还将参加江苏农民门球比赛。
每年举办农民运动会、书画比赛、曲艺演出、社火演出……展出荷包、剪纸、十字绣等民间工艺品……这个被绿色屏障包围的小村庄可谓热闹非凡。而每年开展的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也让村民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新风尚蔚然成风,村内和谐景象生机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