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瀚海戈壁上的绿色誓愿
青海新闻网讯 高原的春天,总是自东向西次第翻开篇章。在我省的东大门已是桃红柳绿、风光旖旎的时候,八百里瀚海戈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草山似乎还未苏醒,枝头才冒出浅浅的鹅黄,远处的山头上还顶着没有化尽的冬雪。虽然,大片的庄稼地还没有开犁,与东部一起迎接春天的是柴达木盆地里赶早在戈壁大漠上植树种草的人群。
海西,因为这块旷古之地缺少生命的绿色,生活在这里的柴达木人,对绿色更多了一份矢志不移的追求,多了一份以绿色重塑这块土地的笃行与勇毅,多了一份在辽阔的戈壁大漠绘出生命底色的使命与担当。
绿进沙退彰显海西力量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是全国沙化土地分布海拔最高、全省沙化面积最广、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难的地区。有数据显示,海西州沙漠化土地总面积0.095亿公顷,其中流沙地133.6万公顷,半固定沙地102.2万公顷,固定沙地72.6万公顷,戈壁滩411万公顷,风蚀残丘169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60.7万公顷。
面对自然形成的严酷现实带来的挑战和考验,海西州举全州之力迎了上去,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之战在无垠的瀚海戈壁延伸开来。
信念和力量在改变自然中得以彰显。
一抹抹绿色的人造林就是答案。多年来,海西州争取各类林业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营造林任务11万公顷,湿地保护8.6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0.34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122.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 。柴达木梭梭林、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携手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向外辐射,将45万公顷的土地揽于“怀抱”之中保护起来。乌图美仁等3个重点封禁保护区,将88.2万公顷的区域划了进来,在休养生息中,孕育出彰显生态活力的“海西风景”。
海西州加快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游牧民定居工程饲草基地、草原鼠虫害防治等项目,共完成沙化草地治理80.2万公顷、黑土滩治理0.2万公顷、草原毒杂草治理10.7万公顷、补播改良退化草地1.3万公顷,建成禁牧围栏17.36万公顷。在向荒漠戈壁的挑战中,见证着海西举全州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
创新的理念筑起了创新的路径。海西州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开展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推进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盐碱化土壤治理、湿地保护和水资源科学利用、草原和天然林保护、矿山整治修复、重要交通沿线周边环境保护与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枸杞、沙棘种植等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实施大气、水域、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废气、废水、废渣整治力度。在推进保护与发展并重的道路上,海西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赢得了“金山银山”。
绿色产业释放巨额红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海西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有机地融会到全州的国土绿化的实际当中,从而使海西的国土绿化与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态生活需求融会贯通起来,从而形成了在国土绿化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动力和实际力量。
绿水青山变为脱贫“靠山”。
多年的植树造林、封沙育林,逐步实现了人进沙退,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中实现更好发展,让全州的农牧民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收获绿色红利,成为摆在海西州面前的一大课题。
自海西州倾力枸杞产业以来,到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0600公顷,从2012年试种藜麦,到今年达到2000公顷种植规模,沙枣、白刺、沙棘等抗旱作物的广泛种植,使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面积由2009年的949.94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947.01万公顷;启动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将格尔木乌图美仁、都兰夏日哈、乌兰卜浪沟、大柴旦、茫崖纳入保护区范围,保护面积达41.25万公顷,实现了林进沙退、绿染黄沙。国土绿化的功用,不仅体现在防风固沙上,而且从国土绿化中“嫁接”出来的30600公顷枸杞年产干果约6.44万吨的枸杞产业,年产值达到22.9亿元;去年全州藜麦种植1100公顷,产量4060吨,逐步催生了藜麦育种、种植、加工、产品延伸、秸秆利用等产业链发展模式。枸杞产业已成为主导地方农牧业经济、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藜麦种植加工正在日益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农牧民种植户的又一“钱途”。
在枸杞产业和藜麦种植中,农牧民群众收获了“真金白银”,通过种苗基地建设,绿色产值效益更加凸显。海西州建立的520公顷各类苗木繁育基地年产苗木420万株,形成1000万元的产值;肉苁蓉种植取得突破,面积达到493.33公顷,成为撑起林业产业不断壮大的有力臂膀。
在海西州率先实现脱贫攻坚战役中,绿水青山又变身为脱贫的“靠山”。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村民汪维岳因为身体有疾病不能干重活,出门打工又没有手艺,家庭生活陷于困境,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村委会推荐他当了一名护林员。 “自从当起护林员,我每月平均能挣2200元工资,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也就有了稳定的生活。”汪维岳很高兴也很满足。就业是民生之本,绿色就业成为促进就业的发展方向。去年,海西州招聘生态护林员885人,共发放工资1942.32万元,每名生态护林员平均每月领到了2000元工资。选聘生态护林员,既为森林资源提供了管护,又解决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问题,让他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一项国土绿化工程,在绿染大漠戈壁的行进中,海西州踏出的是一条生态强基的统筹发展之路。
绿色音符汇成高亢旋律
绿色发展的理念改变了这块土地行走的轨迹,也给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带来了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成为海西州高扬生态之旗、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奋斗目标。
靠近乌兰县县城的希里沟镇西庄村,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村民住房绿树掩映,村里条块状的硬化道两旁和村民的房前屋后,栽满了各种花草苗木,将整个村庄装扮得花团锦簇。年近50岁的村民梁平一家世居在这里。梁平家百余平方米的院落里,中央的一块空地上栽植的花木,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与院外的景色融为一体。“以前各家都是土墙土屋,因为缺树少草,无遮无拦,黄风刮起来,开口说话就是满嘴泥沙,黄土色成了乌兰单一的颜色。随着县上下狠心年复一年栽树种草,风小了,沙小了,推开门就是满眼的绿色。住房条件越来越好,有了这些花花草草的陪伴,可以说在生活富裕起来后,生态让乡亲们增加了另外一层幸福感和获得感。”梁平的一席话,见证了乌兰县生态建设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为了让群众共享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乌兰县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之路,持续推进全县生态环境改善,先后完成荒山造林1666.6公顷,封山育林1333.3公顷,青藏铁路、 315国道绿化带及城镇景观林带、村庄“四旁”种植绿化,由点及面辐射开来,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6.62% 。尤其是随着一批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农牧民群众从保护生态林业中直接获益2000余万元, 22个新农村绿化工程的完成,受益群众达7500户、 29800余人,为乌兰向生态大县、生态强县迈进增添了巨大的潜质和能量。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海西州将担负起更加艰巨的国土绿化使命责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以国土绿化实际行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新思路,加快形成环柴达木盆地的绿色屏障,巩固和提升柴达木盆地独特的生态地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的激昂话语,集中了海西州决策层的共识。
2018年,海西州将担负起完成国土绿化4.096万公顷的艰巨任务,并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到国土绿化之中,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依托,这将成为海西州在新时代、新起点推出的又一新作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