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 产业扶贫见实效

09.01.2018  11:30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门源县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推进实施“种养殖、旅游、互联网+”等扶贫行动,构建一二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链条式”产业发展格局。

   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扶贫,由 输血扶贫 转变为 造血脱贫 结合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引导农牧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助推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2016年以来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170.07万元用于发展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引导鼓励农牧民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种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助推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704.96万元,用于打造奶牛、肉牛、藏系羊、马鹿等养殖基地建设,扶持带动贫困户681户2664人(其中种植业的贫困户有3户10人,种植药材、苗木等经济作物15亩;参与养殖业的贫困户有678户2654人共购牲畜6283头(只),共购置奶牛、牦牛2067头,购置藏系羊4032只,购置仔猪184头)。依托“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县”建设,不但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饲草产业,2017年全县21家饲草种植企业和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一年生饲草14.6万亩,年产鲜草36.5万余吨,青贮饲草6万吨、烘干饲草470吨、燕麦微贮混合饲草350吨,可满足26万个羊单位饲草需求。生产加工的饲草料除了供应县内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外,还销往祁连、天峻等地,传统的粮油二元结构向粮经特等多元结构转变,种植效益不断提高,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同时积极探索正大集团的“政府+企业+银行+农业合作组织”的“四位一体”模式,多次招商洽谈,实地考察,实现了总投资5亿元的正大集团“四位一体”产业扶贫现代农业合作示范项目正式签约,今年开工建设。

   依托高原生态旅游特色,推进旅游扶贫,将 绿水青山 变成 金山银山 充分发挥门源县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一圈三线”战略布局核心地段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高原生态旅游业发展。2016年以来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78.4万元,撬动社会及其他资金2亿余元,打造出了青石嘴镇圆山观花台、东川镇鱼儿山、浩门镇照壁山、仙米乡聚阳沟、浩门镇头塘村(2017年实施)、仙米乡大庄村乡村旅游扶贫及健康养生基地(2017年实施)等景区,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18户2768人,年户均增收2326.4元、人均增收687.5元;辐射带动景区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家庭宾馆、土特产销售等产业,实现户均增收7000余元。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了浩门镇圪垯村“田园美”农家乐体验村、泉口镇“涌翠生态体验走廊”、珠固乡“高原桃花源”等一批乡村旅游基地。目前,全县各类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园达150余家,并建成以特色农畜新产品加工和民俗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企业15家,使乡村旅游成为门源旅游经济新支柱和脱贫攻坚新引擎。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2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

   把握 互联网 +” 趋势,探索电商扶贫,推动 网货下乡 农货进城 以打造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将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促进群众增收的创新举措来抓。总投资3547万元的县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顺利推进,总投资500万元的县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已建设完成,形成了“县有平台、乡有网店、村有网货”电商扶贫新格局。各企业依托农牧产品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了高原油菜花蜜、高原牛羊肉、有机菜籽油、青稞酒、藏毯、窝儿药枕、刺绣、青稞制品等一批精品农产品网货,共有6家电商企业采取收购雇佣等方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电商企业带动贫困户161户,515人,户均增收6053元,人均增收1892元。

大通脱贫攻坚把牢第一道“关口”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赵海珍    大通县始青海热线
平安区30户贫困户喜领旅游扶贫红利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吕锦武    近日,青海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