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农牧民唱响集约化经营的赞歌
对于家住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沙沟梁村的王进德而言,2015年又是丰收的一年。
“以前出去打工,不但工作不好找,还要不上工资,家里的地也顾不上。现在土地流转了,安心到家门口的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能挣个七八万,对于我们这样的老百姓那是再好不过了。”对于现在的生活,王进德显得很满意。
像王进德一样,门源县很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变化全都得益于县上实施的“农牧联动”新模式。
“十二五”以来,门源县立足农牧业产业优势,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一场农业耕作方式变革所导致的裂变,让门源县形成以粮带草,以种促养、为养而种、农牧联动、“粮-草-畜”循环发展的模式,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产供销一体的“农牧联动”新型发展模式,既保护了传统农业耕种和生态,又发展了牧业经济,也鼓了农民的腰包。
王进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本自己的20多亩地都是用于种植青稞和油菜籽,除去人工和成本,一亩地的受益也不足600元,一年下来农民收益甚微。现在王进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饲草料,每亩每年的租金是300元,土地流转出去了,不用再为一亩三分地辛苦,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做饲养员,每个月能挣到三千多元的工资,每年的收入能够达到8万元左右。在“农牧联动”带动下,增收不少。
对于这种模式,门源县益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忠英深有感触:“我们的合作社经营的模式从种植到收割过程当中,农户全程不用参与。农户可以出去打工,收入不仅仅就是产生在合作社的土地这一方面,或者是养殖业这一方面,而且,整个务工的收入远远大于种地的收入。”
不仅如此,日益发展壮大的设施农业也让门源农牧业产业化更进一步。
虽然冬季门源的温度已经降至零下,可是在东川镇100多栋拔地而起的蔬菜温棚里却是温暖如春。涨势喜人的辣椒、西红柿、丝瓜、甜瓜和草莓等各式蔬菜让当地农民农闲时节不再闲,同时也让门源人在隆冬时节也能吃上本地产的反季节蔬菜。
近年来,门源县按照“稳粮油、抓草业、扩蔬菜”的总体思路,蔬菜基地和饲草种植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依托现有生产基地,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门源县万亩蔬菜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8600户占全县农户的30%。
增收致富不仅是农牧民的心愿,更是门源县委、县政府开展工作的着力点。
“十二五”期间,门源县高度重视农牧业、重视三农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特色经济、稳定农牧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多措并举,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
广大农牧民群众为农牧业丰收辛勤劳作,十二五门源县开创了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牧区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从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到土地高度集中,再到户户联合、统一管理、高效生产的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在阡陌间,聚合了农牧业生产的强大动力,引领现代农牧业规模发展,集约化大生产的热闹场面成为浩门川里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