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问政不仅要到现场,更需沉到最基层
陕西省商南县第十场“广场问政”活动的现场,一位居民问:“拆迁补偿款啥时候发到咱手里?”一个月之后,1330户5亿多元拆迁补偿款全部发放到位——县长的承诺兑现了(据12月11日《人民日报》)。
两年十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商南县的广场问政既了解了民意,纾解了矛盾,政府也赢得了威信,是个多赢的结果。
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在尝试现场问政,不管是通过广播电视直播、还是通过专门举行会议,都是以开放透明的姿态直面公众、接受监督。但广场开放性更强、可控性更差,在这样的场合接受公众大考,当地政府勇气可嘉,诚意十足。放眼全国,这样的举措也属“吃螃蟹”。
在网上搜索“商南县广场问政”,最令人震撼的,是该县某部门“一把手”被当场免职后掩面而泣的照片。这个山区县的做法开始于2013年。那一年,每月一期的电视问政栏目开播,随后走出直播间走向现场;接下来,现场问政被挪到县城中心广场,闻讯而来的群众有上千人。县直部门“一把手”登台述职、现场观众自由提问、相关负责人回应并作出整改承诺……脱胎于电视问政,广场问政在程序设计上并无太大变化,但更加开放,基本上没有参与门槛。
干部不仅会脸红出汗,还会现场丢掉乌纱帽,这样的问政力度,也一度引发争议。反对者认为,此举不仅有“作秀”之嫌,而且程序上也不合规,对当事人“太过严厉”;支持者则认为,问政的实际效果和群众满意度才是重点所在。有争议是好事,可以让现场问政更完善。
各地推行的电视问政、现场问政等形式,在完善群众监督、推动政府履职尽责、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不足。比如,被动地揭露问题和听取群众诉求,很多问政会成为政策解答会,还会给人以“我们不问你们就不管”的错觉。再比如,公开反馈不够,现场说得好,事后落实就没了下文,或者只有当事人知晓,公众也容易误解。
敢吃螃蟹之后还要吃得更好。公开问政要想避免一阵风,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科学严谨的深层构建。只有做到问政与公开、问政与问责、问政与制度建设等完美结合,让公众参与的热情更大、互动性更强、智慧碰撞更充分,才能既问到干部出汗流泪,又能让百姓宽心开颜,最终真正地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基层是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是最能听到实话的地方,问政问到最基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据了解,为扩大覆盖面,商南县的问政活动从去年以来逐步向镇村基层拓展。期待这样的问政越来越多,让毛细血管顺畅起来,让末梢神经灵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