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玛卿艺术团:从雪域高原到东方明珠
12月上旬,上海秋意仍浓,位于虹口区的鲁迅公园被多彩的秋叶装点得分外美丽。这些天,每个上午都有许多上海市民汇聚在公园的舞台四周,等待来自青海雪域高原的精彩演出。
上午9时,一群身着华丽民族服饰的藏族小伙子们登上舞台,每个人都背着一面大鼓,在雄浑热烈的音乐中开启了富有激情的舞步——这就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阿尼玛卿艺术团的开篇舞蹈《雪山神鼓》。
阿尼玛卿艺术团由玛沁县文体广电局组织建立。30名演员都是当地藏族牧民家的后生。艺术团团长公保才让带着年轻的表演团队,在玛沁一间仅有几十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内,一步一步开始了艰难而充满活力的表演之路。
自2012年成立以来,这支只有一名专业老师、演员月收入才1000多元的艺术团,将他们的舞台从狭小的社区活动室,延伸到省城西宁的广场,又走到了青海藏历新年文艺晚会的现场。如今,在上海市虹口区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又将舞台延伸到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从《玛域姑娘》到《扎西德勒》,一曲曲悠扬高亢的天籁之音让现场观众忘却了咫尺之外的车水马龙;从《草原汉子》到《快乐骑手》,一支支雄壮激越的藏族舞蹈更是带大家走进了辽阔的高原秘境。现场的观众有的不断按动相机快门,有的搭好三脚架将镜头对准舞台,还有一名老人高举小摄像机,全神贯注地拍摄了近一个小时。
“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在青海果洛出差,今天看到家门前演出的藏族歌舞,觉得特别亲切!”上海橡胶厂退休工人张师傅说,“我那时候去青海,坐火车要4天3夜,也坐不上飞机。现在火车快多了,飞机也方便了,大家真应该去藏区感受一下那里的变化!”
观众的热情,从艺术延伸到心灵。首日演出时,主持人说阿尼玛卿艺术团有两名演员是孤儿,第二天就有热心观众找到他们,一个劲儿往手里塞红包,不肯留下名字。
不过,现场观众也许不知道,这些在舞台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演员,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青藏高原,甚至第一次乘坐火车。“到上海外滩,真的长见识了,世界上竟然有这么高的楼!我还上了东方明珠电视塔,开始还不敢往下看!”舞蹈演员南塞吉说得眉飞色舞。
“对这些演员而言,走出大山,见到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前沿,是一种震撼;对观众而言,在喧嚣的城市里见到这种原生态的表演,同样是一种震撼。上海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们工作人员学到了很多;而我们也通过这次演出,让更多上海朋友了解青藏高原深处的玛沁草原。”阿尼玛卿艺术团领队、玛沁县副县长王海聪如此总结此行的收获。
而援青干部、上海市虹口区派驻玛沁县工作的玛沁县委常委、副县长展子栋则看到了机会:“这次活动是对政府层面交流的有益补充,也是了解上海文化市场需求,增进东西部民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上海文化市场很繁荣,相信藏族艺术在这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气候的差异,很多演员到上海第一天就感冒了。但是他们怀着纯真质朴的心,用平日辛苦的训练和对艺术的热爱,为上海观众诠释了雪域高原、秘境玛沁的魅力。
演出接近尾声时,阿尼玛卿艺术团的演员们纷纷邀请现场观众一起上台跳锅庄。在这一刻,青海人和上海人的心交融在一起:他们的服饰各异,而相同的,是一张张真诚的笑脸……(郭求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