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转化
我国的传统美德形成于西周春秋时代,定型在孔孟荀早期儒家思想。在春秋时代,已经就有很多关于道德的观点产生。这个时期,没有一个主导的观念可以带领各种道德观。但是我们可以说,在春秋后期比较流行的道德,一个是“忠信”、一个是“智仁勇”。当时在整个中原文化里,比较流行的就是忠信和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德行,最重要的道德。“义”应该说在春秋的时候也受到重视,但地位不太突出。包括孔子思想里,仁和义也差很多。到墨子时代突出了“义”,这影响到孟子,孟子发展了“义”,跟“仁”并列,形成仁义。所以从孟子开始,仁义成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孟子又把仁义礼智四者并列,成为四德,这是大家熟知的,经过汉代推崇,加了“信”,成为我们历史上中国人道德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跟五行对应。五常成为两千年来影响中国社会至深的基本道德。
在儒家推崇的四书五经里还有一些道德德目,他们跟四德五常一起构成了儒家完整的道德体系比如说孝悌、中和、诚敬。在中国古代,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面,我们刚才讲的孝悌、中和、诚敬等是跟五常一起发生作用,它们共同支配着我们中国人的道德思想、道德生活。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孝。孝不在五常里头,可是我们没有人能够否认孝在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里面,它是占有重要而且非常突出的地位。但是孝它没在仁义礼智信五常里,你说中国人不重视孝吗?不能这么说。因此我们说,我们平常讲仁义礼智,讲四德,它作为道德规范和德行的条目,对中国文化来讲,它是有代表性的,但是也不能说它就能全部覆盖我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生活。
为什么仁义礼智这四德在历史上,在儒学的理论里边被认为最重要、最突出?为什么不把孝放在里面?儒学有自己的思考。在实践中大家当然都非常重视孝,应该说孝是内在于特定的伦理关系里边的。但是仁义礼智已经超出了特殊的伦理关系,变成一般的人与人关系规定的准则。它不是一个血缘的伦理,也不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关系伦理,孝是一个血缘关系的伦理,特定的政治关系伦理就是忠。而仁义礼智比起孝、比起忠,它有更加普遍的美德的意义,更加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准则的意义。儒学的理论,也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
但是我们讲,在古代每一个德行的条目,它都不是单一的、简单的。不管是忠、孝、仁义礼智,每一个道德的条目,往往有不同的层次的意义,既有它特定的、具体的意义,还有它扩大的、普遍的意义。比如说忠,忠我们刚才说,它主要是一个特定政治关系,君和臣之间,臣应该担负的一个道德义务、一种道德规范、一种道德条目。但是忠它也有扩大的、普遍的意义,就是可以是忠于政务、忠于国家社稷。要全面理解君臣关系的忠,它也不是简单的顺从,能够犯颜直谏这也是忠。到了春秋战国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就是尽心为人,《论语》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忠信在春秋为什么特别流行?因为在春秋的宗法社会里,忠信特别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到了孔子时代,在道德观念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社会,也突破了血缘关系,把仁变成人与人的基本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德。战国时期仁义都成为重要的道德。仁义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孔子、孟子特别提倡它,而是当时的时代需要它。战国时代封建的宗法制度处在一个衰朽和变化中,所以个人对宗法政治的道德义务,就让位于那些含义更普遍的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准则。
仁义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仁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它也是社会价值。但是五常里面应该说不见得都是社会价值,比如五常里面讲“智”,它虽然也有超出个人道德的意义,但是它就不是一个社会价值。可是仁和义,它就是,除了是个人的道德,也是社会的价值。
今天我们回顾关于仁义礼智的意义,我们也要给它做一个说明,我们今天怎么概括、把握他们作为个人道德的意义。首先是仁,仁的意义在历史上争论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唐代以后,因为韩愈讲,“博爱之谓仁”。当然孔子已经讲“仁者爱人”,这个爱人,应该说孔子所讲的仁,已经超越了亲属间的亲缘关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它已经变成一个大爱无疆,有广阔、深厚的含义。
四德里的礼,本来是强调仪式、礼节,而且特别注重行为面貌的修饰;因此四德里的礼,作为道德就是遵礼守礼。义,它早期是对亲属以外尊长的尊敬。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就变成对所有的长辈,包括亲属长辈和亲属以外长辈的尊敬。可是因为后来礼的条目它涵盖了对长辈的尊敬,所以义到了孟子以后,就越来越变成一个跟羞恶有关的德行,义的含义越来越变成坚持道义、去恶扬善。智是比知识更高一级的认识层面。作为一个道德的德目,是对道德知识的一种辨识、一种掌握能力。所以对个人道德的德目来讲,仁就是敦厚慈爱,义就是坚持道义,礼就是守礼敬让,智就是明智明辨。
我们说作为个人道德,仁义礼智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刚才也讲了,仁义礼智里边的仁义,它不仅仅具有个人道德的意义,它还是社会价值。比如说仁义有更广的社会意义,孔子讲仁,仁是作为道德。可是孟子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卿大夫不仁,不保寺庙”,所以仁也是政治的普遍原则,所以在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国的政治文化里,应该说在理论上仁都是一个主导的政治和行动的原则。这就不仅是个人价值,还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政治行政基本原则。所以你看,唐太宗《贞观政要》,以仁为本,仁义为首,仁义作为基本价值,这就是已经超出了作为个人的道德,也是社会政治的最基本的价值。仁再发展,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变成一个最高的社会理想。
义,《左传》里讲“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个正义的概念,孟子说“杀一无辜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那是违反原则的。所以义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是作为正义来使用。
所以我们说仁义礼智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也是古代社会的社会价值、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比如说就社会基本价值来讲,仁要强调仁政惠民;礼是强调文化体系,义就是社会的正义原则,和是和谐团结。除了我们讲的这些道德条目以外,还有很多跟这些德目有密切关系的修养方法,比如克己、反身、正心诚意、慎独等等。
除了在经典中的这些说法表达了我们的道德价值,另外在每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里,也有一些流行用语表达主流价值。比如宋代讲究“节义廉耻”,明代后期讲“忠孝节义”,你看明清小说里充满了忠孝节义,它就是社会流行的。
选自 爱思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