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粮食供需矛盾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锡文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回答记者提问。
针对我国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2015年的12429亿斤,这当然是“多了”,但还不能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目前测算去年粮食总需求12800亿斤以上。总量上,虽然12年连续增产但是大概还有400亿斤的缺口,还需要进口来弥补,所以这又是“少了”。
陈锡文认为,粮食是一个总概念,中国统计口径中粮食有五大品类: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薯类(红薯、白薯、马铃薯等)。“这五个品种又各自有多有少,又不一样。”
陈锡文认为这揭示出两个基本矛盾,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在供给方和需求方还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贵,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竞争力,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陈锡文表示,粮食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三个重点:第一,努力追求粮食总供求的平衡,现在还有缺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提高和稳定粮食产能;第二,品种矛盾比较突出,所以要加强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让它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第三,即使总量和品种都平衡了,如果价格没有竞争力,国际市场粮食依然会进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针对我国目前的粮食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他指出,总理报告中提到要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这个问题,既要有信心,也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十三五”期间对很多粮食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一定要用改革创新来解决。
一是要有胸怀和眼光。中国过去长时期处于粮食紧平衡状态,对粮食生产追求的一直是增产,“十二连增”历史上没有,确实很不容易。但是粮食也是商品,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在粮食生产上的胸怀和眼光还不够,要把粮食生产放到全球视野中去考量。
二是要协调和统筹。每种粮食都有不同功能,供需、品种、价格成本、生产加工和国际市场一定要加强协调和统筹。
三是要改革和创新。中国是大豆故乡,以前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现在产量世界第四,进口世界第一。全世界共产3亿吨大豆,拿出来搞贸易的1亿吨,中国就交易8000万吨。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从宏观层面上必须得考虑,大豆到底怎么调。技术上的创新还是不够,要从组织、体制上改革,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