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土地的匠人

04.10.2019  10:03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金秋九月,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的很多村子,都可以看到红得像火、黄得像金一样的藜麦。

  清晨,香日德镇柴兴村书记包太燕来到香乐村自家流转的土地前,查看藜麦的长势。在阳光的照耀下藜麦显得格外惹眼,红彤彤、金灿灿,饱满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将山脚下的小村庄装扮得姹紫嫣红。

  包太燕站在地头上,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藜麦说,我今年一共种了66.7公顷的藜麦,香乐村这块地大概有22.7公顷,也是最大的一块,从目前的长势来看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

  今年是包太燕种植藜麦的第四个年头了,他和妻子徐树菊也成了柴兴村的种植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但是他们的故事要从2002年开始讲起。

  2002年,包太燕和妻子外出打工,经过几年的奋斗,夫妻俩也算小有成就,但是包太燕一直都放不下柴兴村这个家。

  2013年,驻村干部利用村里33个废弃的温棚,想让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包太燕得知了村里的这一情况,主动放弃了在外拼搏多年的事业,回到村里,承包了温棚,成立昌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起了桃子、枣、蘑菇等水果和蔬菜。

  村里的妇女们也一改往日的闲散,跟着他夫妇俩干起了温棚种植。也就是这个时候,包太燕夫妻二人和这里的土地结下了不解的“缘”。

  光是大棚还不够,包太燕知道村里有173公顷的耕地,但是种的都是单一的小麦、油菜等作物,一年到头来也就是解决温饱。

  多年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二人多了几份坚韧和魄力,2013年包太燕看准了玛卡市场,开始种植玛卡,那个时候村里的人都不敢碰这些“新玩意”。

  包太燕说:“其实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了3公顷,没想到成功了,当年就赚了。”在包太燕的带领下,2014年,村里的人也都大胆种起了玛卡,村民们的收入也都水涨船高。

  2015年,随着藜麦市场慢慢的走红,包太燕就带着村干部去乌兰县考察学习。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夫妻俩先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起了藜麦。

  徐树菊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藜麦种植当年就获得成功。2016年,我和丈夫动员了村里30户人家种植藜麦,并与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40公顷种植合同。按照协议,企业为这些种植户支付了340多万元分红资金,很多人拿到沉甸甸的分红时,喜极而泣。

  尝到甜头的村民们也都大胆种起了藜麦,2017年柴兴村和三江沃土有限公司签订了160公顷的种植协议。包太燕回忆说,2017年分红资金达到1160万元,分红最多的,有三十多万元,最少的也有五、六万元……临近中午,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农户骑着三轮车,来到自家的藜麦地中。

  包太燕说,我们香日德镇海拔高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正好对上了藜麦的“脾气”,所以藜麦成熟的也要早一些,今年雨水适中,估计再有个十来天就可以丰收了。

  话还没说完,包太燕扒开一株藜麦接着说道,我们今年种植的格藜一号新品种,撒的是有机肥料,珠珠都很饱满,看样子每亩(0.06公顷)地产150公斤藜麦不成问题。我们今年是和甘肃、格尔木的两个老板合作,收购价要比市场每公斤高出两元钱,我大概算了一下,除去流转资金和各种费用外,收益将十分可观。

  在地里忙活的村民脸上也尽是幸福的笑容。村民张蒲荣说,我要赶紧去准备收割藜麦的机械,不然到时候好设备都被租走了。在包太燕和徐树菊的带动下,柴兴村的藜麦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包太燕说,今年全村一共种植了5000亩(333公顷)的藜麦,分布在香日德镇的各个村庄。现在村里白天几乎没人,因为大家都要去看看自己的藜麦地,准备迎接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