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天路上的生命守护者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正如歌曲《天路》中所唱,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由于高海拔引发一系列高原反应困扰着乘客,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上出现了这样一群生命守护者——随车医生。
近日,记者采访了青海省格尔木市卫生计生局副局长王素文。王素文介绍:“青藏列车每天对开4趟,一天8趟车,每趟列车上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到运输旺季就需要100多人,忙起来还要从格尔木市卫生计生系统抽调人员才能完成任务。”
铁道线上的默默付出
巨邦庆,一名30岁出头的女医生,2008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了青海省青年志愿者队伍,服务于海东市卫生局李家乡卫生院。2013年5月26日,巨邦庆休假去格尔木办事,K9804次列车刚驶离格尔木车站,就听到广播寻找医生。她立刻奔向患者所在的车厢,看到一名年轻女性脸色苍白,左下腹撕裂疼痛,不断呕吐。巨邦庆经过简单的检查,初步诊断其为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通过联系铁路调度、格尔木市“120”,患者被送往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救治。这件事对巨邦庆触动很大,她觉得偏远的西部更需要医疗资源的支持。2014年,她考入海西州格尔木市第二人民医院,当上了随车医生。
数据显示,海拔2800米左右的格尔木地区平均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4%左右。巨邦庆和她的同事提着沉重的氧气瓶和药箱,一次次登上列车,在一个个寂静寒冷的夜晚守护着整列火车的乘客。“我们也会有高原反应,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乘客高原反应和日常疾病的救治任务,十几节车厢跑下来,自己都吃不消,但是感受到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希望时,又觉得付出是值得的!”巨邦庆说。
在青藏铁路通车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中,青藏铁路服务办公室的医护人员默默付出,保障了进藏乘客和司乘人员的健康。
人间自有真情在
今年47岁的杨玉萍,是青藏铁路列车上的一名随车护士。在青藏铁路修建期间,她曾多次跟随试验列车,到唐古拉做人体高原缺氧的各种生理数据测试,参加各种急性高原病和突发疾病的抢救。在多年随车工作中,有许多经历令她终生难忘。
一年冬天,在沱沱河住勤时,杨玉萍半夜两三点钟下送了一位70多岁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北京旅客。室外近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把站台铁锁冻住了,救护车无法开进站台,情急之下大家肩扛手抬,将老人送上急救车。杨玉萍为给老人拿棉衣,取急救药品和氧气瓶,往返几趟,只觉得头重脚轻,险些栽倒。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老人得到及时救治。第二天,老人转危为安。返回北京之后,老人的家属寄来了锦旗。杨玉萍看到锦旗上“献给青藏铁路生命守护神”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一下子被温暖了。
爱心浇灌雪域之花
张伟芳也是随车医护团队的一员。一次,她在成都至拉萨的Z23次列车上,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巡查。当时车上座无虚席,硬座车厢空气流通差,很多旅客出现烦躁、腹胀、呕吐、血氧降低等急性高原病症状,她立刻联系列车工作人员拿来氧气管,给高原反应严重的旅客吸上氧。
这时,她看见一名30岁左右的男乘客摇摇摆摆地往卫生间方向走去,裤子后面湿漉漉的一片。凭着多年的随车经验,她意识到这位乘客情况不妙,不假思索地丢下手中的氧气袋,冲到乘客身旁,就在到达的刹那间,乘客身子一歪,倒在了她的身上。在大家的帮助下,乘客被抬到卧铺车厢时,已经完全处于昏迷状态。检查之后,这名乘客被诊断为急性脑水肿,张伟芳立即对症处理,吸氧、静脉注射……忙碌中她不经意地看到身边的乘客都手掩口鼻,才意识到乘客由于大小便失禁浑身散发出难闻的气味,随即她让人找来湿毛巾,为乘客擦拭身上的污物。患者随后被紧急下送到那曲医院。张伟芳从高度紧张中放松下来,头晕脑涨,眼前发黑,晕倒在车厢中……
10年来,她都记不清自己参加抢救过多少旅客,只记得很多乘客给她和同伴们送来锦旗、写来感谢信,经常会写着“感谢青藏铁路的生命卫士”。
摘自6月28日《健康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