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水源保护者 ——记第十九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获得者叶虎林
位于唐古拉山脚下沱沱河镇的万里长江第一站——沱沱河水文站,距离省会西宁1300公里,海拔4500多米,大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30%-40%,高寒缺氧,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叶虎林,一个年轻的水文工作者,就战斗在这个荒芜且遥远的岗位上。
对叶虎林来说,偏远的长江源头是他人生的必然。2005年,20岁的叶虎林来到沱沱河水文站,这个刚刚毕业于青海省水利学校水文监测专业的大学生,在这荒凉清苦的环境下一干就是10年,10年的时间里,非凡的的吃苦精神让他在雪域高原痛并快乐着。
沱沱河水文站是国家重要水文站,测验任务十分艰巨。每天“早八晚八”两次监测,是雷打不动的功课。单一平淡的工作看似轻松,但从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五月,沱沱河断面封冻,有时冰层达1米多厚,每测一次流量,都要用钢钎在测验断面上打下10多个冰窟窿。叶虎林和同事们时常要冒着冬季的严重缺氧,甩开膀子、抡开大锤凿冰,钢钎打滑,大锤抡到手上、胳膊上是常有的事,“每年近八个月漫长的冬天,每天都在冰上‘叮叮当当’”叶虎林笑着告诉记者,“为了测得准确的冰期流量,给下游防汛减灾和长江源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水文资料,就必须坚持再坚持。”在10年的水文测报过程中,叶虎林带领全站职工克服困难,取得了完整、可靠的基础数据,每天两次的监测上报无一“缺课”。
冬季难捱,而夏季汛期的沱沱河一旦“翻脸”,需要面对的,就是生死的考验。2008年7月30日至8月2日,沱沱河站发生了建站以来的第4次洪水过程,洪峰流量达到533立方米每秒。洪水卷着泥沙奔涌而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叶虎林和同事们临危不惧,靠着开水和干馒头,经过五天五夜的连续奋战,测得水位120份,流量30份,单样含沙量60份,发出水情报文20份,为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情信息。
水文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叶虎林全面掌握了该站的河流特性和测验方式后,很快成为了工作中的骨干,被任命为该站站长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几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三江源石坪站技术分析报告》、《沱沱河站水文特性分析报告》、《沱沱河水文站洪水测报方案》等业务技术报告。多年来,沱沱河水文站从未出现过测验事故,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水文系统“甲等站”和“先进站”的荣誉称号。
“清风孤灯空对月,水沙相伴度光阴”是水文人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沱沱河水文站远离城镇,购粮、买菜、取报刊都要到43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市去,作为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叶虎林和他的同伴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与寂寞拼刺刀,坚守着清贫。即使是这样,在每年冬季探休期间,他总是主动把回家探亲的机会让给站上的其他同志。工作十年来,他很少与家人团聚,可他却说:“一份坚守比回家更重要!”五年来,叶虎林先后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个人、“青海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3600多个日日夜夜,他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自己矢志守护的水文事业,叶虎林,这个平凡的水文人用执着和坚守,在“生命禁区”谱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乔欣 高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