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青年学者应在时代召唤下勇扛重任

08.06.2016  07:55

在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我有幸作为十位发言人中的80后代表,作了题为《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的发言。这些天,细细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越来越感受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学者的期望、勉励与鞭策。

   树立为国家服务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当下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不少后起之秀,但与前辈学者同期水平、与国际同辈学者表现相比,整体上存在较大差距,没有达到社会期待,难以及时满足国家需要。

  目前中国各个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很多在30~40岁已颇有建树。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城市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的初期市场化改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应对与2001年“入世”谈判等,都有青年学人的身影。

  欧美发达国家的青年学人也英才辈出。21世纪初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家温特40岁出版了《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欧元之父”蒙代尔32岁出版了寻求经济一体化下最优货币原理的代表作《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

  相比之下,现在30~40岁之间的中国青年学者,能为中央决策进程发挥实质作用或著述在全球引起关注的,尚不多见。一些青年学者较少关注国家命运、闭门造车,甚至有剽窃捏造等学术不端问题。

  当然,相关部门确实需要有更切实的措施为青年学人落实保障,但青年学者更应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

   立足实践,寻找不断进取的广阔空间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多次表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未来发展的期待与要求,需要青年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牢牢记取。

  青年学者要有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尤其是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我所用的能力,而不是照搬照抄基于别国经验的学术成果,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居高临下的学理说教。部分青年学者喜欢在中国现实中寻找西方理论的论据,或拿西方理论来检验中国实践。这样的研究方法不能适用中国国情,也体现不出继承性与民族性。

  青年学者要以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为终极目标,在生活实践中寻求真正的研究选题,让研究工作回归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中来。当下,不少年轻学者对中国本土事情漠不关心,或简单地基于媒体报道和道听途说进行研究,没有体现研究的原创性和时代性。

  青年学者要有跨学科认识问题的意愿,需要立足于本专业,又能涵盖其他广泛领域,形成基于中国实践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研究的系统性、专业性。

  总书记的讲话为青年学者树立了职业信心,确立了工作方向。青年一代学者面临着重大的时代机遇,只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便利,下苦功夫,一定有望赶超前辈,与西方学者竞争,寻找到不断进取的广阔空间。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任重道远

  过去三年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工作一直紧紧围绕着国家的需求展开。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心得:

  不满足于从学术文献中找选题,积极从社会实践和政策文本的不足中发现真问题。例如,我们的研究在推动中国申办G20峰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不满足于学术研究,为推进国家战略贡献思想力量。人大重阳先后推进了中国-土耳其、中国-伊朗、中国-尼泊尔、中国-美国、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多轮双边智库“一带一路”对话,基于研究成果,传播中国重大的政策主张,推动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与民心互通,体现了智库的执行力和传播力。

  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基于中国本位进行实践调研。近年来,我们调研了40多个国家和上百个国内县市的“一带一路”建设状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为各个决策部门寻找解决方案,讲述真实情况。

  当下,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各类问题层出不穷,亟待青年一代学人尤其是智库学者发现真问题,拿出真招数,推动决策者解决问题。这是时代的迫切召唤,更是我们未来的生存发展之需。(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