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年来·特稿:殷殷嘱托 绵绵厚望 绘就绿色长卷

24.08.2017  09:41

  2017年8月8日11时许,近3000只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返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内。10时起,越来越多的藏羚羊群逐渐汇集在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之间的区域内,寻找机会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生性机敏的藏羚羊多次试探通过,经过近一小时的观察、徘徊,藏羚羊群终于在头羊的带领下,神奇地从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第三、第四桥洞下完成了此次穿越……

  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系统呈现在世人面前。

  青海儿女永远铭记:一年前的8月23日,在省环境保护厅“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大屏前,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情况介绍,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并同监测点位的基层干部、生态管护员视频交流。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句句殷切的嘱托,化为青海大地为生态文明干事创业的实践力量,化为青海儿女自觉守护绿色家园的坚定信仰。

  一年为期,岁月轮回又一次来到它的“交点”,这是青海儿女难以忘怀的一年。

  这一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统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并提出“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新思路,迈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向党中央交上了浓墨重彩的“绿色答卷”。

  这是一次重大机遇,撬动起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能量——

  根尕才让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一位普通牧民,2016年,他有了一个令人“骄傲”的身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他每天的任务是徒步走入山林,守护家乡的这一片生态资源。

  对于三江源牧民来说,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给予他们生产物资的“衣食父母”,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远超乎常人的想象,根尕才让也不例外。

  从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伊始,有上千名和根尕才让一样的牧民走上了生态管护员的岗位。

  因为湿地的存在,每年草原春暖花开的时候,黑颈鹤会不远万里从遥远的南方飞到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延续生命……

  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战略,源头牧民一户户搬迁到了县城居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百姓们住进了新房,也有了稳定的工作……

  在三江源地区开展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青海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迎来的又一重大机遇。

  一年来,我省把规划和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重大举措和牵引性工程,将生态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拓展、自然修复与项目治理、专业队伍与组织群众相结合,规划和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二期、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并编制了《青海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方案》。试点项目实施范围59975.46平方公里,在大通河流域、黑河流域河源区、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和青海湖北岸汇水区4个试点区域规划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监管与基础支撑4大类工程,实施周期为2017年—2025年。

  一份份生态答卷对标讲话精神,书写着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担当。

  这是一个全新起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责无旁贷——

  又是一年高原初秋,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湟水河宛若一条绿色丝带,在省会西宁市蜿蜒穿行。

  从郁郁葱葱的湟水河湿地公园出发,沿着依河而建的“西宁绿道”一路向东,它见证着这座高原现代化城市的日新月异,亦记录着青海绿色发展新征程的时代变革。

  “湟水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翠烟。”湟水河曾经是清澈的。然而,由于流域人口相对密集,工农业生产布局集中,水资源利用率达60%以上,已严重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警戒线。作为沿湟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村面源污染的唯一受纳水体,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大于河流环境容量,河水污染趋势日益加剧。

  青海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抓好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对全省乃至全国水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责任重大。一年来,我省举全省之力维护国家重要水体的环境安全。

  为切实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要求,青海对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提出“到2020年,湟水河出省断面民和桥断面三类水质比例达到50%”的更高目标。2016年起,开启了新一轮的湟水流域综合治理的征程。

  随着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和“河长制”的全面实施,湟水流域水污染工作明显提速:黑臭水体整治、“十小”取缔、禁养区划定等重点工作任务推进顺利;西宁市提前一年完成了26条黑臭水体的治理,教场河、石灰沟、引胜沟等15条重点河段和支流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并向好。

  一份份绿色长卷铭记殷切嘱托,书写着壮美青海的政治自觉。

  这是一场绿色革命,奏鸣着青海众志成城的生态凯歌——

  “那时候最怕天下雨,周围都是山,大雨倾盆的时候,山上的洪水就流了下来,不仅没法儿走路,地里的庄稼也都遭了殃。”回忆起过去,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居民马有福记忆犹新。

  祁连县县城所在地八宝镇被群山围绕,如今,在这些原本黄土裸露的山地上,一棵棵树苗在春风吹拂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海”让久居高原难见树的高原人民既振奋又欣喜。

  一抹抹绿色的增植、不亚于欧洲的林业景观,让“东方小瑞士”焕发出独特的生机。“增绿”让祁连人收获了环境美、旅游兴、生态畜牧业蒸蒸日上、百姓脱贫致富的巨大红利。

  昔日寸草不生的南北两山,如今已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75%,大南山生态绿化屏障建设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高原生态建设的典范。

  从“不毛之地”到苍山染绿,从建设绿色城市到绿色乡村、绿色河谷,一抹抹绿意之风吹遍青海大地,在城乡绿色一体化发展路上,质朴勤劳地青海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硬作风,绘就了这一片故土的山河壮美。

  在这一年间,青海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动作”说不尽、道不完:譬如今年1月至7月全省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0.79%;譬如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75万辆;再譬如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一份份绿色答卷紧扣百姓福祉,书写着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

  嘱托声声入耳,壮志念念于心。一年之后的今天,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更加清晰、脚步越发铿锵,全省上下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特别是“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地扛起保护生态的政治责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省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青海发展的鲜明标识。(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