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海与世界并肩而行——访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
青海新闻网讯
在第六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即将举办之际,本报记者就本届摄影节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等问题,专访了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介绍说,从2006年到现在,我们已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五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其重要的意义就是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已被世人所熟知,是青海重要的文化品牌。前五届为大美青海的宣传,提升青海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举办第六届,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大美青海的升级版。这个大美青海的升级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体现在文化上。文化是具有恒态的东西,它的影响力也不是短暂的,尤其是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性的摄影节,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平台,通过众多摄影家的摄影作品,能让世人通过艺术的视角看到大美青海的美。同时,这样一个摄影节,也会给外界认识青海的美,提供一个平台。二是大美青海的升级版,它需要文化来支撑。摄影艺术是被世界上最广泛认同的艺术,也是一种跨越国家、种族、文化背景的国际通用语言,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它的普及性非常大。大美青海升级版通过文化的支撑,将会更全面、更有深度地来反映青海在自然、人文、历史、社会、民俗等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摄影节在打造大美青海的升级版方面具有恒久的影响,它不是转瞬即逝的展示,也不是一般的、商业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它的作用将为大美青海升级版注入新的内涵,扩大更大的影响。
谈及摄影节的作用和青海摄影还需要努力的方面,吉狄马加说,通过摄影节,极大地推动了青海摄影创作力量全面的提升。现在我们的摄影题材丰富,不同风格、不同的艺术追求都有。但是,大美青海的展示,不仅仅是自然风光,还涉及人文、社会层面。这需要一个提高的过程。从这几届摄影节可以看到,我们已有一些摄影家在深刻表现社会变革、人的生存状态,但是我们缺少全景式反映我们人文资源的作品。这需要我们还要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层面上来提高自己,来推动青海的摄影创作。我们还要呼唤有大志向的摄影家,呼唤他们拍出具有经典意义、纪念碑式的、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青海在摄影资源方面非常丰富,世居青海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6个民族的历史都非常有特点,他们的生活和现实,呼唤着摄影家去拍摄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人文摄影。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艺术家有自己的探索和追求,不是一般性地来拍摄一些自然风光;就是拍自然风光,也不能表面地去拍,还应该注入摄影家的思想、情感、艺术观念。这次摄影节上,已有一些摄影家注意到这一方面,已经开始在美学追求、构图、角度、光线、人文关怀、人的主体情感等方面有所提升。
下一步,我们还要提升它真正的国际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摄影节已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国际摄影节,展览的作品也是最多的,但是它还没有重要的国际奖项,虽然我们评了不少国际国内的奖项,但还是普遍的、一般性的评奖。在下一届,我们应该设立重要的、面向世界的国际摄影大奖,由跨国家的国际评委组成评委会,每次评一到三人,这样就使国际摄影节能够真正提升青海文化的软实力,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它表现出的是国家的文化自信,青海在这方面有条件,我们力争做好这件事。
人们说青海是摄影的天堂,摄影的富矿,这不是礼仪性的赞美,而是我们的资源优势。我们通过摄影节,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带动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参与,以此来提高大家对青海的认识。这次摄影节专门与中国移动集团合作,通过微博、微信、彩信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来吸引更多热爱摄影的受众来参与,使优秀的作品传播得更广。
最后,吉狄马加说,摄影节一直得到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支持,因而得以在短短几年间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全国文艺团体的结合,寻找更多、更好的合作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使这样一个立足青海,既面向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摄影节,以后根据与各个主办方的合作,创新机制体制,同时还要与市场结合。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之外,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让摄影节办得更有活力,更有朝气。同时也使它在今后的市场运作方面,尤其是在资金来源方面,有一个有序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