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应对新常态下新挑战
为西部地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路,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背负的一项使命。随着补偿机制的变革、服务能力的提升和人员收入的提高,互助县县级医院发展逐渐走入新常态。迎接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成为贯穿该县当下改革的主线。
■补偿机制改革稳扎稳打
公立医院告别以药补医机制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好补偿机制改革这篇文章,在这方面,互助县延续青海省一贯秉承的“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互助县人民医院院长周建邦告诉记者,2012年~2015年,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损失的收入从149万元增加到310万元,几乎全部由财政追加的专项补助经费和人员补助经费补齐。
互助县卫生计生局局长杨有全介绍,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该县不仅每年拨付药品零差率补助资金300万元,还逐步将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人员经费的财政拨款比例由2011年的40%和60%提高到现在的80%和90%,离退休人员工资全部由财政负担。改革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县级医院资金1.24亿元,有效减轻了医院运行压力。
“但一味依靠财政增加投入并不是长久之计,也很难给医院收入结构带来根本变化。”周建邦说,医院迫切希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能够尽快跟进。
记者了解到,随着青海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面铺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已经成为未来建立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自今年9月起,该省公立医疗机构将统一执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按照新版目录,医疗服务项目将由4049种调整到9714种,一些新技术、适宜技术被纳入调整范围。
■县医院要做“双重守门人”
家住互助县东沟乡曹家村的曹友瑞,200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后,每周需要到省级医院透析3次,每年医疗费、交通费高达14万元左右,除去医保报销还需花费9万余元。自2015年互助县人民医院开展透析项目后,他不仅治疗更方便,还能节约4万元左右的花销。“再也不用跑冤枉路、花冤枉钱了。”曹友瑞感慨地说。
杨有全说,为了当好县域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县级医院在“请进来、走出去”上下了不少功夫。两所县级医院与沈阳军区总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等4所省内外三级医院联姻结对,与25名三级医院专家开展长期协作,每年选派30余名骨干到三级医院进修。2015年年底,互助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全省首家三级乙等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内能够开展血液灌流、大面积心梗救治、介入治疗、血液透析等新技术。2015年,两所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分别达24.4万人次和2.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06%和27.25%。
互助县还不忘让公立医院绷紧控费这根弦,当好“费用守门人”。2016年,该县出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要求医院药品总收入占比下降到30%左右,卫生材料费占医疗成本比例控制在12%之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50%的出院病例。
周建邦说,2016年,医院制订了详细的控费计划,目标包括医疗费用增长率低于上一年,门诊次均费用不超过150元,人均住院费用控制在4900元左右等,且不得推诿患者,不得影响医疗质量。为此,晋级为三级医院后,该院延续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疑难手术费用比省级医院低约1/3。在陆续开设了介入科、ICU等特色科室后,该院向省级医院的转诊率已经从2011年的33%下降到2015年的4.2%,但由于重症患者数量增加,也面临更大的控费压力。
杨有全表示,县里两家医院还与10家乡镇卫生院形成了紧密型医联体,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查房、带教、质量控制等工作,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科学规范地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让群众看病就医不再舍近求远。下一步,该县将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切入口,建立县级医院专科医师、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协作的慢病“三方共管”模式,定期组成服务团队深入村社。同时实行慢性病门诊按人头打包付费制度,形成以医保报销政策为支撑的慢病管理体系。
■编外编内急需同工同酬
互助县人民医院护士长马志娟说,2011年,她每月绩效工资只有200多元,月收入3000元左右;2015年,月绩效工资增加到2500余元,月总收入超过8000元。
据互助县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林晓春介绍,该县允许医院将收支结余的30%用于发放绩效工资,并以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为核心指标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同时作为绩效工资发放依据。2015年,互助县人民医院考核分值达到优秀,其收支结余5000万元的30%可全额用于绩效工资发放。当年,该院在编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年。
林晓春说,2016年,该县再次抬高县级公立医院工资总额天花板,允许医院将收支结余的50%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经过测算,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平均工资仍然没有达到本县事业单位平均工资的两倍,所以还是在合理范围内增长。”
“现在,落实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同工同酬变得日益紧迫。医院共有654名工作人员,其中312名是编外人员,而他们的收入只能拿到在编人员的一半左右。编外人员职称评定问题也有待解决。”周建邦说,如果缺少职业发展前景,编外医务人员就无法安心工作,现有人才会面临流失的风险。
(摘自9月19日健康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