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从三江源走向世界】 高品质生活的“青海答卷”

22.11.2019  08:54

开启新生活。

70岁的老人在锻炼身体。 (资料图片)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探寻青海的发展密码,民生改善是一扇理想的窗口。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25万人,第6次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整治改造5万套棚户区、老旧小区和6万户农牧民危旧房……透过这份2018年的民生成绩单,全年财政支出75%以上投入民生领域的数据背后,是青海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执政理念,更是这个经济小省打造民生高地的家国情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再到创造高品质生活,青海以更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赞!获得感不断提升

  班彦新村,村民吕志全家刚刚收拾好的两间民宿干净整洁。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颇上档次的装修风格,让人很难把这里跟他家昔日家徒四壁的场景联系起来。

  日子不仅要过下去,而且要越过越好。一方面转变村民们陈旧的观念,扶贫先扶志;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农村的发展空间。同时继续打造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土族盘绣和酩馏酒,让“老”产业获“新”生。“2016年,村民们从山上搬到了设施完善的山下新村。养八眉猪、办农家乐、开民宿当绣娘、酿酩馏酒……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1元,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党委书记仲鹏祥说。

  班彦村是我省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所有特征于一身的省份,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这份获得感,体现在贫困群众日益丰盛的口袋和脑袋里。

  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 2016年,全省6个贫困县(行委)摘帽、404个贫困村退出、11.9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全省实现7个贫困县摘帽、525个贫困村退出、15.8万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全省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526个贫困村退出、17.6万贫困人口减贫任务。数字的不断变化,都体现着青海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这份获得感,体现在老百姓端在自己手中的一个个饭碗里。

  今年6月20日,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德昂乡康隆村的三巴在县城的查毛岭国际酒店客房部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相比以前四处打零工的生活,这份工作给了他“一个融入城市的机会”。

  三巴的成功转型离不开达日县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像达日县一样,过去一年,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手段扩宽就业渠道。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的较低水平。

  这份获得感,体现在一张关乎群众冷暖的社会保障网上。

  第6次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全省12次调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建立了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联动长效机制,失业保险金达到最低工资的90%。

  好!幸福感持续增强

  10月29日上午8时30分,在家长的陪同下,小朋友们接二连三地走进了位于恰卜恰镇的共和县幼儿园。中一班的彭措拉着爷爷的手不断加快脚步,原来今天是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他和班上的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场精彩的皮影戏表演。

  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孩子们互相交往合作,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长加泱曲杰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州各县因地制宜探索办园模式,各幼儿园在开齐开足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课程的同时,积极倡导“游戏化”课堂教学方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活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聚焦教育文化、养老、医疗卫生、城乡建设等方面的民生短板,青海正在一系列难点问题上攻坚闯关。

  ——在补齐教育资源短板上下功夫。 2018年以来,我省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等教育强基工程不断落实。通过“全面改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专项和民族地区教育特殊专项落实建设资金18.87亿元,建设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58个,建设校舍面积55.46万平方米。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互助县林川乡尕寺加村——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脑山村落和门前三包、垃圾分类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通过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行走在高原大地上,新农村新牧区新面貌处处可见。

  去年一年,我省通过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镇带动战略有效实施,完成了16个美丽城镇建设任务。西宁市建成海绵城市15.21平方公里,海东市形成廊体40.62公里。一批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垃圾污水、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有力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在持续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上下功夫。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敬老院,每一间宿舍都收拾得十分干净。按摩室、药浴房、医务室、阅览室……老人需要的服务这里都能提供。

  “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孤寡老人提供一个‘老有所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综合服务场所,做好‘五保’供养,让他们在这里安度晚年。”院长吉先才让说。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生在热贡敬老院里的暖心故事,在海东市也有回应。作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18年,海东市打造了18个示范性互助幸福院、8个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投资600万元对14家机构和100户老年家庭开展适老环境建设;培育社会组织75家,服务人员1854人,社会化营运养老机构设施30家,村级老年协会托管农村互助幸福院335个。

  稳!安全感与日俱增

  地处果洛州东南部的班玛县自然条件严酷。过去,在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滞后,民生水平较低的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矛盾问题。6年前,省委在班玛县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不仅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还创造出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并重、“管脑子”与“管肚子”同步共进等为核心的藏区治理“班玛经验”。

  资料显示,通过不断深化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近年来班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数十项荣誉奖励,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去年8月,一场持续强降雨席卷民和大地,受暴雨影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多地不同程度出现洪涝灾害,特别是李二堡镇开阳村,降雨造成山体滑坡、农田被毁。村党支部书记赵学英,带领20人的抢险救援队,不分昼夜观察水势,挨家挨户通知村民转移,最大程度保护了全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赵书记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分开安置回族、汉族群众,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所表现出的民族情感。”村民马光花说。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力的举措,是凝心聚力。

  坐落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的茫崖中学迄今已有41年的校史。在校园里,标语、图片……民族团结的元素随处可见。通过创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绘画书法作品、手抄报、作文等,学生们对于民族团结的感受不断深入,而民族团结的种子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就像三年级的才仁说的那样,一个民族就像一条溪流,一条溪流很容易渗到戈壁的沙土中去,如果56条溪流混合起来,就会形成一条滔滔大河。

  答时代之问,启未来之程。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道路上,青海发展的“大图景”与全省600万各族儿女的“小目标”交相辉映,72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大地上正在书写一份无愧于各族人民的“青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