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宋明慧
2019年01月08日08:58 来源: 青海日报在如今的三江源地区,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一步步推进,17000余名牧民变成了国家公园内生态大美的“守护者”,这些生态管护员每天佩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袖标,身体力行保护着三江源头的山水、草木和珍稀物种。
卓玛加来自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如今从牧民变成了生态管护员,每个月固定的工资收入,让他在家门口吃上了 “生态饭”。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功范本,不仅如此,我省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等重大改革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回望来时路,我省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的谋划,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崛起的坚定决心,以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步伐更加坚定。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步步亮出江源大美
今日三江源头,“千湖美景”再度归来,雪豹、棕熊、欧亚水獭等野生珍稀动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12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生存,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达到了11种。当地牧民群众自觉加入生态环保队伍。
从政府行为到民众参与,通过各方努力,各项环境指标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青海用实际行动履行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
2018年年初,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向社会公布,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了试点发展建设阶段,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2016年,我省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在青藏高原建设国内首个国家公园,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也没有任何“样板”可复制,一切都要破“零”前行。
时至今日,青海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大胆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实验,先后实施原创性改革100多项,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十五个体系。
在全力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过程中,还创新建立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制定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国家公园范围内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可增加21600元,并为其统筹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同时,通过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等工作,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发展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带领当地牧民群众实现绿色致富。
今日江源大地已今非昔比,原来“九龙治水”局面被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被理顺,美丽三江源头,写下了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样本”。
环境执法检查。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青海形象
2018年1至11月,我省8个市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较年度目标高4个百分点,主要城市西宁市、海东市为83.4%、较年度目标高5.4个百分点。
空气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水生态的指标也呈现出一路向上的走向,2018年1至11月,列入国家考核的19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7%、与去年同期持平。2018年,湟水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治理呈现历史最好水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愈加坚固。
过去一年,我省持续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安排中央水专项和省级湟水流域污染治理专项资金6.26亿元,重点支持实施了三江源、黄河干流等良好水体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及湟水重点支流水污染治理项目。
把湟水河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我省已先后累计投入近80亿元,通过实施污水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和排污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湿地建设、重点支流生态保护修复四个阶段治理,“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目标基本实现。
过去一年,西宁市启动了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海东市升级改造渣土车抓拍系统……
我省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煤烟型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全省目前共淘汰燃煤小锅炉789蒸吨、完成任务的109%,淘汰老旧车2202辆。实施27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不仅打好蓝天和碧水保卫战,还要以实际行动留得脚下的寸寸净土。过去一年,我省全面启动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编制了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规划。建立了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不断强化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全过程监管和环境风险防范。
采集土样。摄影:夏连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起绿色永续发展路
2018年,《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我省全面试行。
这是我省结合发展实际,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措。从体制机制创新到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法,我省的环境执由法监测已由“眼观、闻味”等最原始手段,走向大数据集成分析、在线监测、远程观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多手段监测。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我省反馈督察意见后,各地统筹推进整改工作。截至上年10月底,52项整改问题已按时序要求完成整改24项。
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了伴生放射性矿和集中饮用水源地放射性水平调查工作,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省辐射监管工作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跨越。我省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设施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立运行;青海省放射性水平调查圆满完成,获取了全省放射性本地数据成果。全面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全省国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点39个、省控监测网点146个,我省为全国第13个通过辐射监测能力评估省份,目前开展61项辐射监测项目,为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环境科学研究也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的生态环境部门协调联系成立了2个院士工作站,先试点示范再推广,联合科研院所在生态系统综合检测评估、国产高分遥感卫星数据处理与区域应用、高寒高海拔人工湿地、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研发和建设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突破,开展了污水处理厂原位升级提标改造和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新技术应用,研究制定颁布了10项地方环保标准,解决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的瓶颈问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于青海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也正是充分认识到省情,坚决扛起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持续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个大作为的背后是一项项不断向好的生态指标,青海正在以生态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让财富“蛋糕”在绿色发展中越做越大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必须与时俱进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对我省省情作出了“六大优势潜力”“六大短板不足”的新判断,准确认识和把握全会对省情的新判断,意义重大。
我省作为国家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基于此,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生态立省”到“一优两高”战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青海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落实,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生态责任考核追究制度不断完善。
紧扣省情实际,立足生态保护优先,我们应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落实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细化区域功能、完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文明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设,探索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以生态保护优先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加快绿色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继续打造“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严格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安全等标准,持续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实现生态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深入挖掘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底蕴,努力做好名山大川和冷凉气候的文章,持续谱写青海山脉、水脉、人脉、文脉交相辉映的多彩篇章,让青海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
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是我们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勇立时代潮头,立足生态保护优先,让财富“蛋糕”在绿色发展中越做越大,让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责编:王红玉、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