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企业,如何站到资本市场“肩膀”上跳跃
为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金融办、中国证监会青海证监局等相关机构,充分利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展有效的股权、债券融资支持企业服务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今年7月,我省辖区10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公司完成融资66.62亿元,拟融资额约为180亿元。作为我省第11家登陆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5日登陆上交所,为“十三五”期间青海民间资本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扩宽融资渠道,打造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样本。
然而面对喜讯的同时,我们也有一种尴尬:资源大省青海,仍以平均5年培育一家上市企业的“慢速”前进,与外省市上市公司数量相比,青海仅5家国有企业、6家民营企业持A股上市,3家民营企业新三板挂牌上市。多数企业停留在产业链最前端从事粗加工、多数企业具备上市条件却没有上市意愿等种种因素,使得青海资本市场仍有大片“处女地”亟待开发。
直面现实,青海该如何解困、如何突围?怎样借力资本市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怎样挖掘上市企业转型发展的潜在能量?怎样加快青海企业与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接轨?
青海企业上市,如何发挥优势、克服短板?
资源富集、潜力巨大、百业待兴,经济总量虽小,后发之势却逐步凸显。“十三五”规划蓝图清晰绘就,青海正蓄势待发,奋力赶超。
青海证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省内有上市意愿的企业约30余家。藏格钾肥于2015年12月16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青海将迎来第12家上市公司。
一路走来,谈何容易。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青百”,到“十二五”时期的“青青稞酒”,再到“十三五”时期的“正平股份”,青海企业的上市史微缩了青海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历程。
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青海大型企业以资源型企业居多,资源既是青海企业上市的优势,也是短板所在。在经济上行形势下,下游市场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就成为优势。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袭来时,资源型企业首当冲击,市场疲软资源需求减少,这类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青海资源市场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单一资源型企业没有精深加工完备产业链,便无法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增强对抗压力的能力。”
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通过政策、资金等多项扶持,力促产业格局优化发展。“十二五”时期至今,青海三次产业发展不断完善,第三产业迎来“春天”。但青海规上企业与中型企业培育数量太少,业务方向太单一。同时,面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青海企业大多停留在粗加工阶段,无法克服外部波动,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与波及。
“很多企业主思想不解放,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企业财务不规范,盈利能力较低,产品档次不够高,管理不规范,企业没有做大做强的愿望,甚至连产品本地消化都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政府用5年时间培育一家上市公司已是艰难。”
如何在制约下,努力克服短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经济?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形势,青海本土企业应采取措施有效去库存、优化资源配置、资产整合并购重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大力发展青海新材料新能源,引导发展绿色经济,提升中藏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等产业配比。同时,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核心技术力量,掌握专利和技术产权,延伸上下游对接产业链。
融资难、融资贵,青海特色企业怎样打通融资渠道?
2014年年底,青海福来喜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市宝钟敲响了青海企业“新三板”的大门,实现了我省企业“新三板”上市“零突破”。而后,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冬虫夏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紧随其后登陆“新三板”上市,为我省中小企业进入股权交易市场注入了全新活力。
但与外省市上百家“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数量相比,我省中小企业仍然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中艰难爬坡。
企业难过“资金关”,好项目只能望而叹息。“青海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需要更多借助股权融资撬动资本市场实现持续性发展,就目前看来,最可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新三板’挂牌上市。因此‘新三板’适合大多数青海中小企业实际要求,包括资金要求、盈利要求等。”
对此,省金融办充分发挥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的作用,推动我省企业在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融资挂牌。截至2015年年底,251家企业在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累计为22家企业融资20亿元。
通过培育青海上市后备资源、召开各市州上市挂牌工作推介会、举办专题培训班、举行股权基金与企业投资对接会,企业现身说法、带领企业参观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我省积极拓宽企业家思维、眼界和认识,同时协同相关中介机构,不断对中小企业现场辅导,带领潜在的“上市后备军”企业参观考察交流,提高企业对资本市场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让青海企业积极融入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站在资本市场的“肩膀”如何顺势起跳?
谁与资本市场结合得更好,谁的发展势头就会更强。企业上市,无疑是实现资本运作、规模效益倍增的一条捷径。
于青海,以资本这只无形的“手”撬动有形市场,进而打通融资渠道,通过进入资本市场来提高来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逐渐提升影响力和信誉,这是企业上市的必然成果。
从国有企业上市到民营企业上市,我省迈入外向型实体经济的步伐有目共睹。上市并非企业的必由之路,但肯定是企业良性运转、有效多元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进入资本市场,企业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有效提升,不再单一借助内生力量摸索发展。
“能够上市的公司均为行业内翘首,上市之前都要经过严格审查,上市对推动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企业打开了融资渠道,从股市中募集了大量社会资金,有利于实现兼并重组和收购,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再次,上市公司是多元化资本,上市之后企业的运行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将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能更多地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
以正平路桥为例,该企业冻土施工作业水准已经达到国内一流,具有高寒地区施工作业的经验,尤其在玉树抗震救灾时曾第一时间打通通往巴塘机场的公路,为抗震救灾、藏区道路交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因此前未曾上市,与不少优质施工项目失之交臂。上市后,企业实力无疑进一步提升,向省内外企业扩大了认知了解,加之信息如实披露不得造假、财务公开原则,能够有效提升了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外部市场认识到企业。
青海地处西部,资本市场发展任务艰巨。多年来,相关部门围绕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局,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助推企业转型升。今年,青海辖区资本市场喜事连连,新增2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债券募集资金73.5亿元,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努力。
扩大资本市场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培育以及多部门的共同系统推进,但上市主角永远是企业,唯有企业思想到位、认识到位,摒弃患得患失、小富即安的心理,增加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认识到资本市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企业规范管理水平,规范和梳理上市程序要求,提升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才能为青海企业“甩开膀子走出去”谋求更多机会。(张蕴)
视点短评
转型路上,何不“背靠”资本大树
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我省将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培育1到2户企业上市融资。
话音犹在耳畔,青海便已“交卷”。
2016年1月,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IPO首发申请获中国证监会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完成了登陆主板前的“最后一块拼图”;时隔不足两月,格尔木藏格钾肥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证监会核准正式批文,成功借壳金谷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在政府及金融、证券有关部门的通力扶持下,“十三五”开局之年,青海企业上市数量与速度无疑令人振奋。近年来,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西部矿业、西宁特钢、三普药业等老牌上市企业进一步拓展主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增强了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但纵观全局,平均5年培育一家上市公司之速仍是青海实体经济向上向外发展的现实难题。“青海上市企业共11家”的事实摆在眼前,令不少外地证券业内人士难以置信。
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持。对于经济底子薄、发展起步晚、产业相对单一的青海而言,有效扩大资本市场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面对去库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大环境,青海企业界更需加速发展资本市场。可以说,发展资本市场是改革的客观需要,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省情特殊,更需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青海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有效融资的“青海模式”。但多年的摸索,青海多数特色企业仍然没有“背靠大树”。极具产业优势的枸杞企业众多,但青海目前上市的枸杞加工企业仅有一家,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四分之一。
述之林林总总,发展终究靠“内功”。企业的理念和意识是当务之急,企业没有“主动起跑”的意识与行动,政府使出再多“洪荒之力”也是徒劳。无论是国有企业抑或民营企业,管理者们早该清醒认识到,单纯倚靠产业利润的原始积累,永远无法做大做强。
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改革方向,青海同样适用。上市企业发展实践也证明,资本市场运用得当,将更好地服务于供给质量效益提升,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杨孚平认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将我国资本市场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去产能、去库存能促使大量产能过剩行业的价格水平回升,扭转这些行业股价水平长期下降的趋势;同时,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存量资产兼并重组和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传统大型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还可以使新兴产业获得更多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去杠杆则能直接控制金融风险,确保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张蕴)
顶层观点
加速奔跑,正平在“路”上——访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生光
2016年1月27日这一天,注定令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生光终生铭记。
这一天,正平股份IPO首发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发审会通过,多年的辛苦与期盼终于花开满枝。“说实在的,企业上市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路桥企业上市之路更加艰难。但我们从未放弃,相信梦想一定会实现。”
筚路蓝缕,今朝化蝶。2016年9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人声鼎沸,掌声雷动,人们欢呼雀跃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因为这一天,不仅烙在了正平路桥企业发展史上,也深刻在青海“十三五”时期扩大资本市场的第一座里程碑中。
“在主板上市是众多优秀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新的开始意味着企业更大的责任。”金生光表示,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正平路桥新股上市,通过进入资本市场,企业将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募集到的资金,将使公司路桥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得到大量更新和补充,大幅提高施工效率,路桥工程施工营运资金得到有力补充,公司承接新项目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金生光说,近几年IPO排队企业较多,每个企业上市都要经历较长的准备周期。正平股份也一样,从2010年开始筹备上市,迄今已6年。本次正平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9970万股,募集资金净额4.5亿元。资金实力是体现工程施工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次募集资金一方面可以改善正平公司资本结构,增加公司净资产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和偿债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利息费用支出,增强盈利能力。同时,上市后公司股票在交易所交易,众多投资者可以通过股市和信息披露材料及时了解到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可以提高“正平”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一定意义上,上市公司意味着实力、财务可信度高,这将为未来企业投标、承接项目、发掘商业机会带来更多机遇。
金生光坦言,路桥工程施工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上市募集资金后,公司承接项目的能力将获得大幅提升,能够带动更多的员工投入工作,扩大就业,造福于社会。(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