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大美青海 ——写在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
祁连山国家公园扎麻什管护站生态管护员在巡护途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昆仑山横贯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渺、祁连山林海莽莽;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生态服务总价值7300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这是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珍贵的生态资源赋予青海儿女艰巨的保护责任,也正是珍贵的生态资源为青海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可能。近年来,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用实际行动在广袤的青海大地上镌刻着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的生动写照,让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进,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的最大“同心圆”。
彰显生态价值,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不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且境内河流纵横、沼泽连绵,雪山林立、冰川广布,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调节功能。
深知青海在维系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青海儿女肩负保护之责任,彰显生态之价值,遵循发展之规律,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一致行动中,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犹记得2016年春天,全国首属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开启了一段从无到有、有中求优的探索路径;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2019年6月,青海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在全国开启国家公园省建设的先河。
时至今日,溯时间之河而上,立于发展大局,独特的生态资源一次次彰显其价值魅力,不仅为青海寻求以绿色为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明晰了前进方向,也让青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名声更加响亮。
时序更替、接续努力。今天的青海大地上,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步入设园的关键阶段;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稳步推进,正在“三步走”战略中从蓝图愿望变为现实之景;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碳排放强度降幅名列前茅,绿色转型加快推进。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湖水位连续上升、水域面积逐年扩大,“水-鸟-鱼”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4%。
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雪豹数量上升至1800多只,全省两市六州都记录到雪豹活动,有一半数量的县域内有雪豹分布。
履行生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
切实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让资源利用者成为生态保护者,让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社会风尚,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合青海实际,青海不仅肩负着守护源头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要不断提高生态自觉,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使命感,守护好“中华水塔”,保护好草木生灵。
湟水河,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曾几何时,这里因城市骨架的拉伸而变成令无数人苦不堪言的“黄水河”,湟水流域治理迫在眉睫。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庄严承诺。
履行生态之责、践行千钧承诺。我省开启了湟水流域治理,从治水到治陆再到治岸,从城市到车间再到山野,通过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污染防治等多项措施,如今的湟水河已成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城市景观,如一条银色飘带穿城而过。行走湟水河畔,享受着美好生态环境,人们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数据显示,湟水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Ⅲ类水质占比超50%。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一场长达17年之久的“禁塑”行动成为了全民共同保护美好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如今,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反哺人类发展,从这里走出的“雪多牦牛”等农畜产品正以绿色、有机为标志走向全国,应运而生的种养殖合作社、电子商务等,也鼓了农牧民的钱袋子。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过程中,得益于“一户一岗”公益岗位实行,17211名牧民成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不仅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更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发掘生态潜力,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升值
青海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于青海,生态是上苍赋予的宝贵资源禀赋,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坚定不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让生态资源不断释放财富价值,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理念指导实践。今天的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风生水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势头强劲。截至2020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达到3637万千瓦,年均增长超过20%,占比由2015年的80%提高到超90%,五年来,新增电力装机全部为清洁能源,开创全国先例。
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0%以上,盐湖化工、特色生物等12条循环产业链初步形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48对棒还原炉研发及规模应用、特级高纯烧结镁砂、盐湖卤水提锂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优良的生态环境为青海农畜产业发展造就了绿色、有机的天然优势,随着我省深入推进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来自高原的特色农畜产品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生态旅游正在成为“吸睛”又“吸金”的幸福产业。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