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业循环发展破浪前行

22.10.2020  15:30

  站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的时间节点上,我省循环农牧业发展成绩斐然。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全省种养结合、草畜联动为主的循环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基本确立,群众调整种植与养殖互动为主的种养结构积极性高涨;

  这是笃行致远的五年。我们在稳粮优经扩饲的情况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总量。饲草种植面积达7.66万公顷,收储青贮饲草料349.35万吨;

  这是乘势而上的五年。我们以“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为发展思路,推进牦牛、藏羊产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循环发展,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加快了生态绿色农牧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饲草产业促进畜牧业蓬勃发展

  门源回族自治县麻莲草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吉贵算了一笔账:公司如果从种植青稞换种燕麦进行青贮,每亩地最少产2吨,除去种子、机械、人工成本,纯收入至少有440元,不光是产量提高,收入也提高了。

  如今,门源县6.4万亩(0.4万公顷)人工饲草地已经覆盖了全县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产量达64万余亩(4万余公顷)天然草地鲜草产量,相当于使57.86万亩(3.86万公顷)天然草地得以休养生息,减轻了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有利于实现草畜平衡。

  多年来,门源县从“草”入手,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一方面综合运用“封、围、育、种、管”分类治理退化草原;一方面推行草田轮作、弃耕退耕地人工种草,增加饲草供应和贮备。经测算,人工饲草混播地鲜草单产是天然草地产量的5—10倍,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饲草的种植也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我省受到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土壤贫瘠等问题影响,农田基本用作粮食生产,畜牧业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饲草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省紧紧抓住东部农业区种植结构调整这个要点,以草产业发展为起点,充分利用贫瘠地、弃耕地和撂荒地大力推广饲草种植,进行饲草基地建设,配套开展设施饲养,建立了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小循环。

  种养结合、草畜联动,把草产业作为一项引领循环畜牧的起点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发展草牧业打造高原牦牛等特色产业化集群,不仅在“三区三洲”区域助力脱贫攻坚,更使得粮经饲比例得到协调,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推动了结构调整。

  到2019年底,全省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面积达18.4万亩(1.23万公顷),人工草地建设面积达779万亩(51.93万公顷),分别比2010年增加8.62万亩(0.58万公顷)、314万亩(20.93万公顷),年产鲜草42.46亿公斤,培育饲料加工企业50家,年生产饲料46.6万吨,培育饲草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饲草15万吨。建成青贮窖133.85万立方米,青贮饲料44.25万吨,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70.7万吨,秸秆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群众种植饲草发展自种自养为主循环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种养加一体化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

  在饲草基地和规模养殖场等基础产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同时,如何让饲草种植和养殖之间产生有效的对接,饲草供给和养殖饲草食用实现最优的结合,成为我省循环畜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前,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新推的小牦牛肉排走进国内部分城市餐厨,成为消费者烤肉、涮火锅的钟爱。

  从饲草种植、饲料加工、规模养殖、有机肥料到牛羊屠宰、精深加工、冷链销售、餐饮连锁,夏华“八位一体”的生态产业链,不仅搭建起了农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生物科技四大产业平台和完备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还建成了从“农场到商场”、从“牧场到餐桌”的绿色全程可追溯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链良性循环。

  五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这一重点,大力推进种草养畜、以畜带草的供需平衡试点,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初步形成了在东部黄河、湟水流域水热条件较好的农业区以种植玉米、加工青贮及专业配送为主的产业模式,湟中、湟源、互助、大通等农牧交错区和东部浅山地区初步形成了养殖小区和种植大户流转周围闲置土地,种植饲用玉米、燕麦和黑麦,进行加工储藏,自产自用饲草的家庭牧场模式。

  同时,各州牧区适种地区通过土地流转进行燕麦、黑麦等饲草种植,利用打捆机械打草成捆,销售给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专业模式。广大群众尝到了种养结合发展循环畜牧业的甜头,草畜互动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牧草(粮食)生产—饲草加工—牲畜养殖—畜粪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牧草(粮食)生产”的草畜联动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形并得以推广应用。

   资源化利用助推畜牧业绿色发展

  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养殖业在我省农牧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带来的畜禽粪污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一来源。推进畜禽粪污绿色化和资源化利用,成为推进我省农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转变中的关键一环。

  “省内及甘肃、陕西的很多种植户,都从我们这里进有机肥。”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甘沟村金润养鸡场不仅在山洼里创出“甘沟红”品牌鸡蛋,还建起有机肥场,将鸡粪深加工循环利用,使其成为蔬菜果树的绿色有机肥。

  2019年,养鸡场1.8万吨颗粒状有机肥加工生产线投入运营,自动化生产既提高了效益,又扩大了规模,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利用,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从而达到了共同致富的目标。

  “十三五”以来,我省探索不同畜种、不同模式、不同工艺的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处理技术,建立了“养殖→有机肥生产→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产业链,确定了适宜我省推广的固体粪便集中加工利用、粪污全量收集集中处理、水肥一体化、粪便垫料回用4种粪污处理利用模式,并在全省养殖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加以推广,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建设经验更加丰富。

  此外,按照农业部绿色示范县创建活动的要求,以西宁、海东为重点,启动禁养区、限养区功能区域划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设施,积极发展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畅通农牧资源利用“大循环”。

  “加快发展农牧业生态循环经济是推进我省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更为走上具有高原特色、符合青海实际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说,青海具有绝佳的农牧结合、草畜结合的天然条件和种养循环的良好传统,特别是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作为青海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绿色有机示范省建设中的分量重、引导作用大,种好草养好牛已成为我省特色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共识,只有草料丰足、科学饲喂、畜禽废弃物合理利用才能牛羊肥壮生态平衡。

  回望“十三五”,展望“十四五”,青海的循环农牧业发展将继续乘势而上、破浪前行,为我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添砖加瓦。(王臻)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