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医改:在攻坚中铿锵前行
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
作为首批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青海省在改革中,始终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医改的出发点、落脚点,在组织框架建设、医保管理体制整合、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亮点颇多,初见成效。而对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而言,药价降了、收费更透明、看病更方便……这一系列变化,让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与认同感。
构建“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
一直以来,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牧区偏远地方则相对匮乏,这就造成了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
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就成了我省医改的新方向和重中之重。
通过交流人才、共享信息等方式,逐渐组建起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这些试点经验与我省“分级诊疗”的设想不谋而合。
自我省在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实施分级诊疗以来,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医保基金支出均实现两升两降,目前,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已成常态。
家住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的苏占龙,因肾脏问题,先前一直在省医院做透析,透析频率每周3次。好在西宁有亲戚朋友,这为他们省去了一部分额外的开销。
如今县城里的医院也可以做透析,他就转到县医院继续治疗。
“比起在省医院做,单次透析的费用就能便宜一百元左右!”苏占龙说。
在全省各地的实践探索中,西宁市组建医疗集团,成立了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大通县三家县级医院为分院,27家乡镇卫生院为纽带,289家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集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立以州蒙藏医院为龙头的民族医疗集团、东、西部区域医联体,州人民医院、州蒙藏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建立省级区域医疗联合体,与省儿童医院建立省级儿科区域医疗联合体,实行“双主任制”“双专家制”……
如今,在城市,三级医院的专家会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在区县,以三级医院为龙头,联合县级医院组成医疗集团,县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乡村,村镇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也在逐步提高。
建立五道医疗保障线
作为全国首批4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之一,我省承担着国家赋予的抓点带面、示范引领、典型推动,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医改模式的责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新医改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全省三大“国字号”改革之一,作为打造“健康青海”的重要内容,围绕医疗、医药、医保协调联动,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任务为重点,立足保基本、着力强基层、突出建机制,改革工作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持续深化医改过程中,我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建立了以基本医保为基础,大病医疗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应急救助、职工医疗互助为托底的五道医疗保障线。
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付比和城镇居民参保率由改革前的104元、37.7%、66%分别提高到现在的680元、76%、98.7%;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对象实际报付比例分别超过80%、90%,五保户、特困户、重度残疾患者费用实现全额报销。
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编织出一张医疗保障安全网,群众就医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小病拖、大病扛”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截至目前,累计为24.01万名大病患者支付大病医保费用10.3亿元,将全省52万扶贫建档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额资助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人得大病、全家陷贫困”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健康保障正成为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源头活水。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是医改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医改的主战场。
公立医院改革就是要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医院内部要建立新机制,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以更好地体现医院的公益性。
期间,我省不断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完善长效的经费补偿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持续深化14所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时深化公立中(藏蒙)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军队、武警医院参与驻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一系列体制的创新,加快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更加坚定了我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百姓享受更多医改红利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的实施、一系列卫生健康领域新政策新举措的公布,青海医改工作渐入佳境,百姓也因此享受到了更多医改红利。
在我省的一些农村地区,当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病了,就会拖累一家人,不仅自身丧失劳动能力,整个家庭可能还会因病致贫或返贫。
但是,随着我省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新农合制度公平享受的同时,一些患大病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得到有效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因此缓解。
家住西宁市城东区的胡仁索老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她平均每25天要到省人民医院开一次药。一次,老人的儿女将药品单子和之前的做了对比后,发现价格下来了,每盒便宜了20多元。
这一变化得益于去年5月,青海所有省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省级财政补助1.2亿元占以往药品销售额的50%,剩余40%纳入医保解决,还有10%由医院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予以消化。
“取消药品加成好啊,给我们这些老病号减轻了负担。”老人欣慰地说。
此外,为了让异地就医患者不跑远路、少垫费用、负担轻,自2013年以来,我省不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近日,我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顺利完成了接入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任务。实现全国联网结算。目前全国仅有青海、山东、浙江、宁夏四省(区)完成了辖区所有地域、所有人群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平台。
眼前的这份成绩单是我省认真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四个转变”、建设“健康青海”的生动实践。一切从人民健康出发,相信在全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同时,我省会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画卷上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自10月9日青海日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