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一三一”总体要求 开辟青海“十三五”发展新天地 ——访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苏海红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三一”总体要求的具体内容、重要意义等,12月10日,记者采访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苏海红。
问:请您谈谈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答: 实现“一个同步”,就是把握中央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目标和方向;奋力建设“三区”,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这是导向和路径;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这是动力和保障。
“一三一”总体要求,把握了发展趋势,回应了群众期待,凸显了比较优势,三位一体,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内涵科学,与生态保护、转变方式、和谐稳定、民生福祉、改革开放、夯实基层六大战略任务相契合,是治青理政的最新成果,是开辟青海“十三五”发展新天地的强有力抓手。
问:请您谈谈“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路和目标?
答: 《建议》提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关键是加快扶贫攻坚,着力解决困难群体问题。同时,须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惠及全民问题,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是扶贫攻坚,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农牧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力争部分民生水平走在西部前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社保提标扩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免费教育覆盖面、养老保障水平、住房改善程度等民生工作继续靠前。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比重上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问:请您谈谈“三区”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向。
答: “三区”战略深刻揭示了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比较优势,具有方向性、牵引性和长期性,是在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既可以有效凝聚和鼓舞人心,又可以通过提升标杆促进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我省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建议》提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既是我们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特殊责任的最好体现,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够强、生态保护工作还不到位、生态文明制度还不完善等问题,全面落实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禁止开发区严守管制原则,限制开发区严守控制原则,重点开发区严守开发原则。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贡献更加凸显,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二,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我省是一个资源型省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说到底是调结构、转方式问题。《建议》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就是要构筑绿色循环、创新驱动、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
“十三五”期间,全省继续坚持节能与减排相互促进,整治与绿化协同推进,实现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和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形成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第三,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议》提出,“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这既把握了在青海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搞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反映出我们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捍卫国家统一与安全的坚强决心。
“十三五”期间,全省将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依法治省取得积极成效,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方式普遍树立。平安青海建设持续深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民族地区前列,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问:请您谈谈“打造精神高地”的重要意义和目标。
答: 青海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发展基础差,干事业需要一股精气神。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历届省委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倡导和培育形成了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青海精神,是党的优良作风在青海高原的生动实践,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提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夯实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尊重自然、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意识和向善向上、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名省建设迈上新台阶。(解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