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青海可可西里资源调查工作圆满完成
为全面掌握可可西里自然资源现状,准确反映和评价遗产价值,2015年5月6日—25日,省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有关专家和后勤保障人员共45人,历时20天,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调查工作,到达地区平均海拔4700米,平均温度5度左右,行程约2000公里,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开展了遗产提名地、缓冲区范围、面积、界线调查。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对可可西里地区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场认识和感知了可可西里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遗产资源价值,进一步分析研究遗产提名地内景观、地球及生命系统演化史和生物多样性等遗产资源。初步研究认为,遗产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应包括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部分区域。
二、开展了申报地动物资源本底调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对申报地境内动物资源现状及生存环境进行了调查,采集了部分动物皮毛和藏羚羊粪便样品,并进行了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调查了藏羚羊、藏原羚、藏野牦牛、藏野驴、盘羊、棕熊、狼、旱獭等主要动物的分布状况、活动习性和可可西里境内藏羚羊迁徙路线。
三、开展了申报地环境综合整治调查。 根据申遗工作要求,结合IUCN专家组现场考察时可能经过的路线,对需要重点整治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
四、开展了环境因子监测站点现场调查。 对申报地内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有关地质灾害、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监测站点建设现状和数据采集、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五、收集了第一手遗产地基础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有关专家,结合各自工作任务和专业要求,全面收集了申报地遗产资源的第一手资料,提取了部分地质等专业的拟研究样品,拍摄了大量的资源图片和影像资料,为下一步撰写申遗文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制作资源图册和影像资料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