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重洋的相聚与交流——2014·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综述
两年前,凭借全新的文化创意,在游牧民族世代生息的疆域,青海首次举办了青海国际土著民族诗人帐篷圆桌会议。那种在现代世界中罕见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会议形式,那种把人融进自然的亲切、融洽与豪放、大气,很快就在中外诗歌界博得广泛赞誉和文化交流上的强烈好感。那诗意和醉意带来的体验与记忆的芬芳还没有散尽,今夏的青海,再一次敞开胸怀,迎迓远道而来的中外诗人。
1
2014年8月3日,由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组委会、省文联主办,省作协承办,中共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贵德县人民政府协办的2014·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在牧草萋萋的金银滩草原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国内及奥地利、南非、西班牙、希腊、加拿大、马其顿、坦桑尼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的48位中外诗人、诗歌评论家和学者,欣然莅临这个别具一格的国际诗歌会议。
在彩色的藏式帐篷里,在华美的法幢下,放置着藏族人民举行重大庆典仪式时的吉祥物——“切玛”,长方形的木盒里盛满青稞,插着吉祥物,以草原人最崇敬的方式,迎接着尊贵的中外诗人。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在开幕式上即兴致辞。他说,今天我们的相聚完全是因为诗,说明诗歌在我们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青海这片诗与歌的广袤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世界上最伟大、最长的史诗之一《格萨尔王传》,在这样一片土地上举办这样的诗会,本身就是对诗歌的一种肯定。
帐篷圆桌会议甫一开启,一场以“诗歌的本土写作与边缘的声音”为主题的诗歌论坛,便让东方和西方相遇在一起,让操持不同语种的诗人们各自发声,在金银滩草原开始倾听彼此深沉的诗歌之思,倾听来自地球东西南北的诗人们发自肺腑的翩翩浮想。作为诗歌节重要成果的诗歌论坛,其肩负的一项光荣使命,乃是推动国际诗人的融合与发展,交流与合作,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沟通, (下转第六版)(上接第一版)为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相异的人们提供心灵交流的重要平台。论坛的上半场由《世界文学》杂志主编、诗人高兴主持,下半场由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诗人树才主持。在美国汉学家、诗人梅丹理,翻译家黄少政,美国诗人明迪,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叶英轮番的翻译下,来自不同语言世界的声音开始在异地他乡的青海,像种子的胚芽萌动在新的土壤。(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吉狄马加、赫尔穆斯A·尼德勒、费尔南多·任东·梅里诺、佐拉尼·姆基瓦、商震、尤兰达·卡斯塔尼奥、树才、丁诺·惜奥迪斯、阿米尔·奥尔、马钧、米特·斯特福斯基、菲罗·伊科尼亚、肖黛、弗朗索瓦丝·罗伊、李震、阿西斯·桑亚尔、阿塔奥·贝西拉莫格鲁、曹明伦、奥拉·克里斯蒂、贾维尔·博扎朗戈、刘涛、纳塔莉娅·托莱多·帕斯、米沃什·别德斯基、金迪、明迪25位中外诗人的声音,在水墨般青海之云的见证下,在午后的世界时间中,像音乐中的和弦一样鸣响着。
2
坐落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贵德县,是一个川青水秀、瓜果飘香、民风淳朴、庙宇众集的地方。一位在贵德土生土长的作家这样概括过自己的家乡:贵德——这是青海东部无论从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或经济学的角度看都具有代表性的一片土地。载衰载盛的经济开发史,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消长互补,战乱频仍的历史苦难,各民族习俗的交叉渗透,共性和个性同样鲜明的高原自然特色……
8月4日,参加2014·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的中外诗人,来到伟大的黄河岸边。上午十时许,在贵德县中华福运轮广场,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集《火焰与词语》、演讲集《为土地与生命而写作》的外文版首发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法语版译者弗朗索瓦丝·罗伊女士、西班牙语出版方哥伦比亚普罗梅多诗歌艺术出版社代表费尔南多·任东·梅里诺先生、罗马尼亚语出版方东方思想出版社代表波特洛戈先生、奥拉·克里斯蒂女士,外研社人文社科分社社长吴浩先生等嘉宾出席首发仪式并发言。吴浩先生在致辞中说,吉狄马加先生是对大美青海文化建设卓有贡献的官员,他更是出色的文学文化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在阅读和编辑吉狄马加先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屡屡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热忱而感动。他的文化情怀和文学成就也得到了世界文坛的高度肯定。除了今天首发的三部作品之外,我们与国外译者和出版社合作,吉狄马加诗集、演讲集的德语、塞尔维亚语、孟加拉语、土耳其语、斯瓦西里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7个语种的外文版本,将在今年年内出版。这不但是吉狄马加先生个人的荣光,更是中国诗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荣光。吉狄马加在首发式上发表了深情和富有诗意的致辞。首发式之后,在中华福运轮广场,西班牙语、波兰语、墨西哥的萨波特卡语、南非的科萨语、罗马尼亚语、希腊语、英语等多个语种和汉语在黄河岸边深情交融,一场无比庄严而又奇妙无比的诗歌对话,在徐徐转动的时轮转经筒和黄河水声的陪衬下激情展开。费尔南多·任东·梅里诺、赵振江、格桑多杰、佐拉尼·姆基瓦等10位中外诗人先后登场朗诵。
轮到翻译家、诗人树才朗诵时,刚刚得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强烈地震和大量人员伤亡消息的诗人,心情沉重,首先与全体诗人一起,为灾区人民祈祷,然后才开始他的朗诵。女诗人潇潇和刘涛用普通话和四川话进行了一次混声式的朗诵和吟唱,别具一格的形式,将诗歌《比忧伤更忧伤》和《鸽子与蛇》的诗意,演绎出别样的情调和韵味,给在场倾听的中外诗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当日下午,中外诗人参观水车广场、玉皇阁、南海殿,用他们的步履和目光,触摸着这片具有时间重量的土地。贵德藉已故的古典诗人张荫西,曾经在玉皇阁眺望之时,发出两种不同的感受:一个是“从来戎马地,凭吊使人愁”,一个是“漫说江南多胜地,西地烟光亦足描”。在他的眼中,玉皇阁“巍哉崇阁,俯仰苍茫。千载屹立,续宗之傍。气吞九塞,雄镇一方。”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今天他的故乡会迎来这么多的中外诗人,想不到青海的乡音、乡土,会留下一串又一串中外诗人的痕迹,仿佛转眼之间,小小的故乡已经广阔得可以容纳下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诗人,容纳下南来北往的诗情豪兴。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今人们在玉皇阁登高望远,过去文人的愁绪和伤怀,更多地被一次又一次激动的感怀和豪情,还有“当惊世界殊”的巨大惊讶感所取代。诗人们凝神的瞬间,伫立的片刻,早已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酝酿着最新、最美的诗篇。
3
8月5日中午,2014·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的第三日,依然是水墨般的天空。但这一天的青海湖一点儿也不冷寂,反而因为中外诗人的来临,平添了人气,典雅之气,浪漫之气。已经和环湖草原融为一体的诗歌纪念墙,因此多了一些异样的情韵。
因为诗歌节而多次踏上青海高原的美国汉学家、诗人梅丹理,新近在西雅图至洛杉矶的火车上创作了一首新诗《伽利略的眼光》,来自上海的诗人张烨女士,用她舒缓、熨帖的声线,将人们带入飘渺、浩瀚的宇宙——……
在人类观望的长河中,有时要借助伽利略的眼光
但有时我们跟更古老的古人一样
凭着天上一颗光秃秃的特大卫星
能够对比出自己家园有多么了不起
这就是月亮特别神秘的地方
我们本来能够直觉到它的荒凉
并借鉴那种荒凉来热爱自己的家园
甚至把荒凉解读为宇宙间一种神圣的本质
也成为众多寂寞心灵的一种互相挂念的镜子
我们本来就能意识到月亮的绝对荒凉
我们还要仰赖它的荒凉,让人间变得温暖一些
后来伽利略不过是提醒了我们一下
让我们知道我们本来就能意识到的事
这就是人类特别神秘的地方
加拿大女诗人弗朗索瓦丝·罗伊,肯尼亚诗人菲罗·伊科尼亚,中国诗人吉狄马加、肖黛、高兴、祁人、赵秋玲、金迪、刘涛、潇潇,西班牙诗人贾维尔·博扎朗戈等中外诗人在诗歌墙前朗诵了自己的诗作。
入夜,从青海湖返回西宁的诗人们顾不上一路的辛苦,在灯光璀璨的城西区文化活动中心,将本次诗歌圆桌会议推向它高潮的部分——闭幕式。
闭幕式上,鉴于哥伦比亚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席、著名诗人费尔南多·任东·梅里诺在国际诗歌交流中做出的贡献,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特别决定为他颁发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国际诗歌交流贡献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在致颁奖词中说:为费尔南多·任东·梅里诺颁发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国际诗歌交流贡献奖,既是对他为当代国际诗歌交流贡献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诗歌的交流。费尔南多·任东·梅里诺就像一团火,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为诗歌而奔走呼号,因为他的努力,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启动的“国际诗歌运动”,才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旨在为了促进和平、社会公正、人权和自然保护的跨文化行动。
颁奖会后进行的音乐诗歌朗诵会,将吉狄马加的《我们的父亲——献给纳尔逊·曼德拉》、格桑多杰的《晨吟玛曲情》、高兴的《风景背后——献给昭苏草原》、树才的《为什么不可以是那只鸽子》等十多位诗人的精彩诗篇,以音画交织的形式,渲染、阐释得愈加美轮美奂,辉光缭绕。中间穿插的青海“花儿”和藏族歌手演唱的仓央嘉措的情歌,更是将高原的气息和神采和盘托出在中外诗人面前,让他们不时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拍摄下大美青海永恒的惊艳瞬间。
“尽管我们依依不舍,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出以下惜别的话语。我们此次的相聚,虽然时间是那样的短暂,但是在我们彼此的心中,却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忆。我想今后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当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时光,我们的心里都会洋溢着弥久日新的幸福和甜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在闭幕时刻的致辞,把几天来诗人们相聚甚欢的情感浓度,醇化到了赛过琼浆玉液的程度。
4
小说家麦家不久前感慨:近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这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但中国的文化还是没有得到充分了解,让世界了解这样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的国家,不能只靠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学、影视以及各类文化产品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才能达成东西方内心的契合。他说,“文学能让东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活着的是一颗颗心、一个个灵魂。文学是传播友爱的,是充满真善美的,当传播友爱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类才能减少摩擦,心心相印,世界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在历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向英语世界的传播,早已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和美谈。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著名交响曲《大地之歌》,其歌词就取材于李白、王维、钱起、孟浩然等7人的唐诗名作。美国著名诗人庞德1915年翻译的《神州集》收录了19首中国古典诗歌,艾略特为此感叹庞德是“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进入现代,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诗歌与西方诗坛的交流,无论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可谓后来居上。可喜的是,地处边地的青海,借助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在中西方诗歌的交流文化之旅中,一直充当着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活跃角色。(马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