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三区” ——展望“十三五” 青海将打造国内重要的中药材原药生产基地
【开栏的话】
过去的一年乃至“十二五”时期,“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民生投入超千亿元,兰新高铁驰骋而来,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继续务实笃行,按照“一三一”总体要求,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开辟青海发展新境界,和谐美丽青海的新蓝图已徐徐展开,青海新步伐已有力迈出。
今日起,青海日报推出《奋力打造“三区”展望“十三五”》专栏,展望青海未来理想画卷,展示青海新阶段新征程。敬请关注。
加快培育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达到350万亩,建成10个以上面积超1000亩的中药材重点品种规范化生产基地——
建设省级中藏药材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培育新型中药材生产企业、不断完善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立足特色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大政策资金扶持,优化区域布局,强化质量控制,推进规范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加快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提取物及市场流通体系的全产业链培育,力争把青海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药生产基地。
青海是国家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截至2014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近300万亩,中药材资源1660种;其中198种是国家和省内确定的重点品种,188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省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55家,其中40家通过了新版(2010版)药品GMP认证,并拥有“金诃”、“晶珠”、“三江源”等中国驰名商标;医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97亿元。
针对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业链条较短、网络营销体系建设滞后等制约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我省以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专门制定《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采用先建后补、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药材种质资源研究保护、优良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项目进行扶持,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根据规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达到350万亩。建立总面积1.8万亩的枸杞、暗紫贝母、川贝母、党参、黄芪、大黄、当归、甘草、板兰根、麻黄草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个。建成10个以上面积超1000亩的唐古特大黄、羌活、秦艽、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重点品种规范化生产基地。培育年产值10—20亿元种植及深加工企业2户、5—10亿元企业10户、1—5亿元企业20户。
经过不断推进,使我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资源储量稳步回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规模化程度稳步提升,大宗中药材原料产量稳中有增;初步建成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和规范化、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