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农牧区的孩子——青海师范大学与门源县校地合作纪实

31.03.2016  07:57

  青海新闻网讯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农村娃和城里孩子一样从小就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是门源回族自治县“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

   架起合作共赢新桥梁

  “十二五”以来,门源县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学龄人口变化,稳步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工程,对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撤销、合并、扩建、新建部分学校,采取合并办学、易地新建、改建扩容等措施,不断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使教育布局更加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校舍建起来了,大批农牧区孩子教育环境得到优化提升。但师资力量却成为门源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音体美”专业的老师紧缺,无法满足教育布局调整后的发展和农牧区孩子日益增长的需求。短时间之内也不能够完成大批量老师的招考,加之教师编制紧缺,更满足不了教师足额配备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012年,门源县着手解决教育师资力量紧缺的难题,多方整合资源,与青海师范大学建立了“校地联动、合创共赢”的合作模式,将校地合作作为加快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为核心,集合社会优势资源,全局统筹,稳步推进。门源教育事业在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掀开了长足发展的新一页。

   顶岗支教助力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是永恒的朝阳事业,过去的五年是门源县教育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是门源县教育强县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五年,是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发力期”,也是大力改善教育民生、为人民群众带来诸多实惠和获得感的“丰收季”。

  对于教师少、好多项目开展不了,从教32年的门源县寄宿制小学校长魏庭玉深有体会。“原来在村级小学的时候,由于老师少,办学条件不好,很多课程不能及时的开设。教育布局调整以后,门源县与青海师范大学合作,很多示范学生投身到基层学校,保证了这些教学项目都是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来进行。”

  自2012年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顶岗支教工作已顺利实施4期,360名师范生完成了支教实习工作,9名教师参与了顶岗实习驻县管理工作,实习范围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和部分幼儿园。

  同时,门源教育部门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并妥善安排实习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拨付经费66万元为实习生提供了住宿和生活保障,表彰奖励了近百名优秀实习生。顶岗支教工作的开展,为门源县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教师短缺问题,改善了教师知识及年龄结构,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深度合作共谋共赢

  自2012年9月以来,门源县先后选派629名校长、教师参加了由青海师范大学举办的校长“影子”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足球教练培训以及心理健康集中培训,全面提升了门源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促进了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

  期间,青海师范大学主动介入,统筹安排,在门源县稳步实施了“千千树——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在该县重点幼儿园建立实习实践基地8所,定期派遣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团队开展调研走访、入园指导、专业培训活动。门源县安排学前教育教研员赴青海师范大学参加了卓越学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培训,同时安排100余名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参加了二级培训。

  从2013年开始,青海师范大学在门源县开展了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针对高三年级学生、教师及家长在考前可能出现的情绪烦躁、心理焦虑等问题,从全面分析考前心理焦虑原因、解析历年高考状元成功经验、有效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考前心理调适。

  目前,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已连续开展三年,辅导师生及家长共4500余人,推动门源县高考成绩上线率连续三年达到100%。2015年考生余君婷同学以645高分夺得全州理科状元,王欣欣同学以541分的成绩取得全州文科第二名。校地合作是推动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加快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迈进的有力举措,是农牧区孩子得实惠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