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省大计的谋划者
黎丹
出身湖湘世家,家学渊源深厚;
仕宦大西北,与青海结下不解之缘;
得马麒赏识,成边地良才;
马麒首倡青海建省,此谋也多出自黎丹;
视青海为桑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人物档案
黎丹
字雨民,号无我,湖南湘潭人;现代学者、教育家、政界人士。
生活年代:(1873-1938年)
主要事略:现代学者、藏学专家、教育家;民国早期青海统治者马麒首席幕僚,为青海建省及发展青海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研习藏学,培育人才,编纂《藏汉大辞典》,为汉藏交流、民族团结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和统一鞠躬尽瘁,功不可没。
人物点评
黎丹一生清廉自洁,素著声誉。他在青海十余年,为发展青海地方文化教育,振兴青海的经济等,做出了许多令人钦佩的贡献。尤其是他从1918年开始研习藏文到去世,前后致力于藏文研究达二十年,在推动汉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培养藏文人才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惟楚有才”,黎氏为盛;马麒识才,倚为股肱
黎丹,现代学者、教育家、清末民国初政治家。字雨民,号无我。湖南湘潭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祖父黎培敬官至云贵总督,父亲黎锦缨官至太常寺卿。黎丹继承家学,青年时代已经对经史文学有较深的造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湖南乡试,为副贡生,分发到甘肃知宁州。期间,其表兄谭延闿为湖南都督,招为秘书。长庚任陕甘总督时为政务厅内务科长,继任秘书。
辛亥革命后,黎丹与马麒关系密切,力助马麒任西宁镇总兵官。马麒对黎丹既感恩,又钦佩其学问渊博、深通政务,遂即聘为幕宾,倚为股肱。民国三年,黎丹陪马麒去兰州办事,被甘肃督军张广建看中,力留在其督府,任为总务科长。次年,马麒以边务繁重,急需良才为名,再三敦促其回到西宁。在反对中英(西藏地方政府为第三方)西姆拉会议和与四川经略使尹昌衡争界、裁撤青海办事长官、西宁道属禁种鸦片等重大问题上,黎丹为马麒出谋划策,出力不少。
1918年4月,马麒向张广建推荐黎丹为海东观察使(原西宁道一职),由北洋政府正式任命。5月,观察使改为道尹,仍称西宁道,黎丹继续任职。黎丹从此进一步成为马麒幕府中首脑人物。每遇军政大事,马麒必向黎丹求教,黎丹倾心擘划,悉中要窍。
为官西宁,心系边疆;出谋划策,青海建省
黎丹甫任西宁道尹不久,适值北洋政府就英帝国主义划分内藏之事通电与西藏毗连的各省征求意见,黎丹即向马麒提出,如果同意,则玉树等地可能尽属外人所有,建议坚持要据理以争,马麒于是通电全国,申明事实,驳斥和揭露英帝国主义阴谋,川、康、滇、甘诸省及一些民间团体均通电响应,极力反对划分内藏、外藏。黎丹又向马麒出谋,为了保持玉树边界的相对稳定,应派员入藏劝说十三世达赖喇嘛。于是征得北洋政府同意后,荐派朱绣等入藏,终于说服了达赖。1924年,马麒向吴佩俘、段祺瑞先后提出经营青海意见书,要求青海建省,此谋也多出自黎丹。之后,国民军冯玉祥部势力入西北,连翦陇上六镇军阀,马麒惊慌失措,几乎招祸覆灭,又多亏黎丹出谋周旋,最终化险为夷,不仅保存了势力,而且还取得了国民军信任,孙连仲东调时,即命马麒代理省府主席,马麒遂任黎丹以省府委员兼秘书长要职。
1931年8月,马麒病死,对青海主席继任人选问题上,马步芳自以为父死子袭,理所应当,少壮派也多主张马步芳继任。但黎丹等人认为马步芳尚不是省政府委员,按例不能任省主席。因此,马步芳对黎丹衔恨在心。不多久,黎丹察觉到马步芳对他多有压迫之言行,又见马步芳日益坐大,马麟贪财好利,远不是其对手。
正在黎丹感到压抑之时,由于有九世班禅、戴传贤、于右任等人的支持,他被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于是他很高兴地离开青海到南京上任。
发展文教,不遗余力;汉藏交流,厥功至伟
黎丹在青海期间,为马麒、马麟尽力谋划,办了许多政治上的事,但这不是他的主要政绩,重要的是他在发展青海地方文化教育,推动藏文研究和汉藏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
青海地区开发较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历代到这里任职的也多是武人,对文化教育不屑一顾,即使有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员,也十分鄙视本地土著文化,久而久之,青海文化更趋落后。黎丹一到西宁,即一反积习,他对本地文化人士,或是屈身访询,与之往来交游;或者引荐擢用,令其发挥才干。黎丹擅诗词,精文章,每当公余闲暇时,便邀请本地文人赋诗论文,相互切磋,一时西宁诗人词客尽被网罗,重视文化的风气日益浓厚。1919年,黎丹为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徐世昌“晚睛簃”征集地方诗稿,曾搜集到张思宪的《鸿雪草堂诗集》、李协中的《双榆草堂诗钞》、来维礼的《双鱼草堂诗集》、李焕章的《惜阳轩诗草》、基生兰的《敬业草堂嚼蜡吟》等著作,并组织人力校刊遗集,汇集旧稿,选送到“晚晴簃”。由于此举,这些著作也被地方人士所逐渐重视,有些还被付梓印行,广为流传。青海旧时地方,文献甚少,且不被人们重视,但黎丹以官方名义出面征集刊印,被时人称之为不朽之盛事。
黎丹初到青海时,西宁仅有一所蒙古半日小学,其他旧时所办的义学、书院等多因政事时治时乱而废止。在回藏民族中,惟有寺庙教育而已。黎丹久有开发青海的志向,今见此落后情形,不胜感慨,即从内地聘请教师,设教办学。在他主持下,先后在西宁开办了蒙番小学、蒙番师范、筹边学校、女子学校和职业学校,讲授的课程也一反传统的四书五经,改设国文、英文、史地、乡土等新式课程,并结合青海省实际,增设边事、垦殖、养羊学、森林学、农业学、矿物学、测绘学等选修课,注重以新知识、实用知识启发民智。后来黎丹还主持兴办了图书馆、博物馆、演讲所等,并将自己毕生收藏的书籍四万余册捐赠给青海图书馆,力图振兴青海教育,至今青海治文史的学人多因之受益。黎丹为发展青海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英帝垂涎,策划“藏独”;黎氏忧国,潜心藏学
近代以来,英帝国主义对我国西藏垂涎日久,时时准备策划西藏独立,以便使其化为他们的殖民地。黎丹来青海时,正是英帝国阴谋侵略西藏最为猖獗之时,他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一面支持马麒通电反对策划西藏独立的阴谋,一面开始学习藏文,准备从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入手,进而为开发西藏和维持西藏主权尽一份力量。1920年,他的藏文已有相当基础,即邀约在西宁的一批人开展藏文研究,并发起组织了西宁藏文研究社,吸收杨质夫、陈显荣、蒲涵文等人为社员,聘请藏传佛教宁玛派活佛古朗仓、罗桑更登,格鲁派活佛智化达吉等为教师,又聘请玉树拉卜坚贡、同仁格塘罗桑华丹、循化久麦丹却坚赞、互助嘉义等人为顾问,率领社员继续深入学习、翻译和研究藏文。不久,便开始了《藏汉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同时派社员到各学校教授藏文课。1928年,《藏汉大辞典》完成,后因卷帙浩繁,出版困难,由杨质夫从中选编成了一部《藏汉小辞典》。青海建省后,因为各县都有一些人申请加入,西宁藏文研究社扩大为青海藏文研究社,黎丹被推举为社长。为了进一步研究藏文,培养人才,黎丹还凭借个人当时在社会上的资望,保送了一批藏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到化隆德扎寺、同仁隆务寺、湟中塔尔寺、大通广惠寺、贵德米喇寺,拜著名喇嘛为师,住寺深造。今日在青海的老一代藏文学者,大多就是被黎丹等人这样培养出来的。
1934年,黎丹由南京再次来青海,被推举为青海省全国学术团体研究部主任,但他这次来青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藏文,因而,他以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的身份组织了一个西藏巡礼团,吸收一部分藏文研究社社员为团员。同年,他率团策骑万里进藏,并在那里住了三年。期间,他足迹遍及全藏,拜著名佛教大师喜饶嘉措为师,研讨藏文经典,并请一些著名学者审定了《藏汉大辞典》。1937年,偕同喜饶嘉撒旦回到内地,并赞助喜饶大师为国立五大学哲学讲座讲师。
黎丹精通汉藏文,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珊瑚砚斋诗钞》、《灵州杂咏》、《御侮烈士传》等,译有《藏文文法》、《藏语会话》、《文成公主》、《猴鸟的故事》等。
1938年,黎丹因患心脏衰弱症,由南京返抵湘潭,医治无效,在原籍逝世。终年六十五岁。他虽然早已离任而去,但青海人民并没有忘记他,当他逝世的噩耗传到青海后,西宁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以表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