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开局之年破难题

07.01.2017  23:33
来源:青海日报

矗立在黄河大峡谷中的尕玛羊曲特大桥。资料图片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这是青海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实践指南。

  缩小差距补短板

  ——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公路投入力度空前,项目前期突破工程使得一大批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为后续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去年,我省连接四川、西藏两省区的牙同高速通车运营,结束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德令哈至香日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戈壁瀚海经济腾飞再添新动力;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通车,成为我省首条双幅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青新川大通道主要路段之一的香日德至花石峡高速公路也投入运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驶入快车道。

  去年,我省果洛机场正式通航,“一主八辅”的航空网络布局加速形成。与此同时,格库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机场改扩建、祁连机场等项目加快推进。投资37.58亿元建设的果洛联网工程圆满完成,玛多、班玛、久治三县并入大电网,青海实现大电网全覆盖。

  投资46.81亿元的青海“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西干渠正式开工建设。我省建成了我国首座10MW具备规模化储能的塔式光热电站,大河家和石头峡水电站并网发电,海南750KV输变电和海西至青海主网输电通道能力提升工程开工。蓄集峡水利枢纽、拉西瓦灌溉工程等进展顺利。

  农村公路投入力度空前,“畅通西宁”五大工程进展顺利,“内环外网”格局初步形成。西宁、海东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进展顺利。

  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我省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全国投资增速明显下滑的形势下,我省投资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态势。去年1至10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7.6亿元,增长10.5%。此外,我省积极实施项目前期突破工程,建立前期工作三级协调、“5+X”联动机制。西成铁路、西宁机场三期、青海湖机场、茨哈峡水电站、湟水北干二期、柴达木水资源配置、“三滩”引水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前期取得积极进展。

   调优结构促转型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传统产业加速升级,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产业逐步向中高端迈进

  4个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保持30%以上增速。去年前三季度,全省轻工业占比18.6%,提高2个百分点;装备工业占比5.9%,提高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占比6.3%,提高0.8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27%,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3%。预计能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加快完善“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政策。成立青海省大数据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浪潮等大数据中心项目抓紧实施。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转移产业,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等129户企业相继入驻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少数民族语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上线运行,藏文手写输入法和语音识别关键技术研发取得实质突破,《藏羚羊》等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网络游戏和动漫产品相继上线。

  伴随着投资结构的改善,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我省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弥补了工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增速换档带来的一些影响。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比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2.8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第三产业贡献率低于工业1.8个百分点。

   聚合资金办大事

  ——发挥资金聚合力,建立10支政府性引导基金,争取国家各类资金支持,民间投资由负转正,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

  我省是经济小省,财力有限。去年以来,我省改变过去项目扶持资金“撒胡椒面”,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整合各类补贴、补助、贴息、技改资金等资金,财政资金引导,让分散的资金聚合起来,对重点关注的领域和行业实现集中突破,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资金的聚合力,政府引导性基金已经成为当前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形式。

  去年,通过财政资金拨改投及股权投资等方式,我省在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设立了10个政府引导性基金,与之相关的一批扶贫开发、资产管理及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相继成立,青海省财政先后注资41.5亿元。此外,我省还成功发行了全国首单12亿元绿色债券,实现直接融资306.5亿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去年,我省紧盯国家稳增长的重点领域和投向,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14亿元。积极争取投放专项建设基金,今年我省已争取落实2批次126个基金项目,项目总投资1647.5亿元,落实基金115亿元。同时,把促进民间投资作为当务之急,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出台“1+3+5”政策措施,民间投资由负转正,增速稳步回升,去年1至10月民间投资增长6.5%。加快PPP项目实施,推出鼓励社会投资项目280项,乐都污水处理厂、西宁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等项目签约实施。组建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

  我省金融领域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资本市场供给端服务优化和功能提升为主线,以扩大直接融资作为保障重点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抓手,积极有效推动我省直接融资规模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截至去年9月末,青海省内48家重点企业实现直接融资429.71亿元,同比增长33.33%。在银行信贷持续内生性收缩的背景下,直接融资已成为我省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选择。

  增强百姓获得感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我省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

  去年,我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投入扶贫资金65亿元,“八个一批”和10个行业专项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园、扶贫产业发展项目、异地搬迁项目等全面启动,预计年内实现6个县摘帽、400个村退出,11万人脱贫。努力抓好教育惠民、社会保障、卫生健康、住房改善等民生实事。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90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超前完成年度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增速同比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0.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进一步推进了共享发展。

  去年,我省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开展。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省级“三馆”投入使用。西宁至马来西亚吉隆坡实现通航,青海机场公司国际航线达到6条,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年突破500万人次。我省开通了西宁至比利时安特卫普首班中欧班列,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营,填补了青藏高原海关保税物流监管场所的空白。

  最快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并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这是习总书记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青海发展确立的新坐标、描画的新蓝图、指明的新路径,是推动青海未来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遍遍品味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其中的深意逐步显现。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必须加快发展,作为生态大省,青海就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一定要注重可持续性。那么,什么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怎么做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对青海省情、民情进一步的深化认识,对于青海来说,最快的发展应该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不走弯路,锲而不舍地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可持续的发展,就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稳中求进,主动协调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深入理解并推进社会各领域改革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各行各业都要创造“有效投入”,提供“有效供给”。

  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不仅要吃透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精神,还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面对新形势,紧盯新技术,不断思考我们有什么,我们缺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凝心聚力,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共同开创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