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影视 重回幽幽影厅 享受电影芳香

13.05.2016  09:18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是极受百姓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其单调,看电影成为大家获取精神食粮的一种主要方式。那时,各大工矿、企事业单位有条件的都建有自己的小礼堂,都会有一个电影放映厅。除了小礼堂,露天电影也是备受群众喜爱的另一样享受电影的方式。无论是戏剧《十五贯》《七品芝麻官》《刘三姐》,还是《渡江侦察记》《奇袭》等影片无一不受老少观众的喜爱。可以说,看电影也是大家自觉自愿愉快相聚的“大联欢”时刻。电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部分。那个时期,电影,是留给我们童年成长最快乐和难忘的记忆。

  二十多年后,随着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的兴起和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眼界的开阔,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对娱乐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大影院设备陈旧、观影环境简陋和服务项目偏少的现实已越来越跟不上市民的需求等多种原因,使电影院看电影的人逐渐减少,各大影院开始走下坡路,票房收入一度滑向低谷。对此,青海省三江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张海星经理颇为感慨:那时,西宁市最有名的人民电影院、青海剧场这样的电影院也面临着门可罗雀的艰难境地。为了维持日常开销,影院只好转型经营茶座、录像厅、小卖店等以维持生计。大量的电影从业人员也开始分流。到2009年全省电影院只有西宁市一家(青海剧场)、格尔木市一家、德令哈市一家共3家电影院。其他各州县影院基本上都进行了关停并转,有的影院场所已拆除改作他用,影院的工作人员全都进行了分流,小部分人员加入了2008年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成立的“2131农牧区电影流动放映”工作中,其他人员买断的买断,退休的退休,全省的电影业务基本上属于名存实亡。

  到了21世纪,随着全国电影气候回暖,全国建了30条院线,我省的大影院也加盟其中。时至今日电影院已有十几家,各种大片、3D动画、贺岁强档一经上映,便受到了观影者的热捧。除了电影形式的多种多样,吸引不同观众眼球的,还有影院里高科技的设备,影院中的超强音乐、场景、3D视觉效果以及满足老人、儿童亲人共享,恋人、朋友共享影片的“家庭厅”、“情侣厅”、“豪华厅”多种影厅形式和舒适的观影环境,让更多的观众得到了全新的享受和时尚的体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在幽幽舒适的影厅,享受着电影的阵阵芳香。

   让农牧民走进现代影院

  “让农牧民群众和弱势群体走进现代影院,看上3D电影。”让电影院接地气,这是三江电影院线力争要做到的“惠民工程”。

  回顾我省电影业的发展,几十年间经历了一番起落,到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发展主流院线市场,大力开发二级市场和社区电影市场、农村放映市场,积极开发电影的电视点播、家庭影院放映、互联网点播、手机等移动多媒体播映等市场,加快形成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层次多样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完成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将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推进。至2015年底,我省电影影城相继增加到十几家(现大部分在省会西宁市),各州县的影院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基本上均已初具雏形,部分速度快的县影院建设工作已达到了可放映阶段。

  借国家对繁荣电影产业发展之春风,“青海省三江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在青海省政府、青海省广电局、青海省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这是我省惟一一家国有二级电影院线公司。针对我省州县因经济条件薄弱,人口相对稀少的客观条件,以围绕着更好地服务我省各州、地、市、县的电影放映单位,促进电影市场的发育、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我省电影产业为主题;以供片为纽带,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为机制,“让全省各州县的人们都能看上数字化电影!”这是“三江电影院线”的目标和责任。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工作人员深入我省各州县,为州县影院建设出主意,想办法,拿方案,协助推进州县影院各项建设必备的前期工作。同时,与州县影院签订加盟三江电影院线协议书,以确保各州县影院如期开业,确保院线公司与各州县影院如期、同步、正常、有序地开展业务工作。加快与国家广电总局的联系,进一步完善公司相关手续,加快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对接,加快建设公司数字电影节目接收平台,建立院线自己的数字电影节目库。尽快将数字电影推进到农牧区,不仅解决让广大农牧民看电影的问题,还要让他们看上好电影、新电影。

  此外,为做好中小学影视教育这项工作,“三江电影院线”又积极承担起优秀少儿影片进校园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学雷锋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深入校园、社区,组织青少年及基层劳动者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使惠民项目落到实处。

  实现美好目标,依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花少的钱看好的电影”。针对农牧区的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公益放映及半低价放映,这样的惠民活动,次数有限。从公司来讲,放映成本高,贴补大,实感力不从心。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仅靠一家单枪匹马显然困难重重,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协助和支持。相信,在多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省电影事业又将繁荣和辉煌。

   本土电影《德令哈之夜》靓丽现身国际电影节

  近年来,体现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2015年底,《德令哈之夜》荣获“2015年度国家电影精品工程奖”,并成功入围2016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这是青海首部入围世界民族电影节的影视作品。《德令哈之夜》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音乐,荣获最佳影片提名奖、最佳电影音乐奖。

  世界民族电影节是每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民族民间电影盛会,是最具影响力的多元文化交流国际电影节。电影节通过展映不同语言、不同民族背景的电影,让各国观众通过银幕了解世界多元的民族文化。

  每年电影节都会放映20多个国家的上百部电影,2013年世界民族电影节第一次引入中国电影参赛,今年,电影《德令哈之夜》凭借浓郁的民族色彩、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成为我省首部入围世界民族电影节的作品。

  影片出品人傲日格乐介绍,《德令哈之夜》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都蒙古长调民歌”为题材,讲述几个年轻人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所发生的青春故事,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成长经历,展现德都蒙古民族传统习俗及音乐文化的内涵。影片大胆创新,让古老传统民歌“混搭”西方乡村音乐,既能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也是民俗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这是此次影片能够入围、获奖的重要因素。

  民族乐坛的音乐人傲日格乐

  傲日格乐是《德令哈之夜》这部电影的出品人、电影音乐作曲,也是获奖的惟一80后音乐人。

  傲日格乐是内蒙古赤峰人,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小学还没毕业,他独自离开家乡,在专业音乐学院学习民族音乐、编曲制作。在外打拼十几年后,他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此时,傲日格乐凭借独特的音乐风格,已在民族乐坛受到肯定。

  两年前的一天,傲日格乐认识了青海德都蒙古人来国庆。两个音乐人的交往以音乐为乐趣。一次相聚,来国庆现场演唱了一首德都蒙古长调,让从小研究民族音乐的傲日格乐为之震撼。“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好听的音乐。”傲日格乐决定走进青海,去发掘和感受更多德都蒙古长调民歌。

  青海德都蒙古长调民歌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曲谱,感兴趣的人往往是跟家族中的长辈学习歌唱技艺,这种依靠口耳相传的模式使蒙古长调民歌面临着传承危机。

  “再不做,很多曲调就要失传了。”傲日格乐从青海采风完回到北京后,决定投资拍摄一部以青海德都蒙古长调民歌为题材的电影,自己担任电影中音乐的创作,并成立了柴达木民族乐团。

  《德令哈之夜》除了独具魅力的音乐,德令哈的蓝天、雪山、草地以及德令哈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美景也是成功入围2016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的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