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 ——青海扎实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纪略

13.04.2016  10:59

  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再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以其极为宏大壮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片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31.16%的广袤土地,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次华丽的变身。

  从今日起,这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这里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青海将成为全国第一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的省份。

   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青海,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牵引性示范性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纲领性文件和工作指南,充分体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全局性长远性意义和价值,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青海的重大使命,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14年底,青海省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正式成立,并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想。

  2015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部委,将青海列为全国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市)之一。

  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先行选择玛多黄河源作为我省试点区域;5月,组建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集中力量编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8月,试点实施方案正式报送。

  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常委会、领导小组会研究、安排、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凝聚全社会共识,强化责任担当,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举全省之力完成好试点任务,服务国家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明确在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源头选择典型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出了“一园三区”的构架。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正式印发,3月21日,省委书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主持召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省长、领导小组组长郝鹏出席会议,研究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关工作;4月5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再次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呼之欲出。

  持续保护世界“第三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青海将以“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为目标,将园区打造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示范。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在三江源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实现三江源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对于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江源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整体修复,有利于使‘中华水塔’永续传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汝坤说。

  三江源地区是亚洲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最敏感的气候启动区之一,上世纪末,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这一地区草原、湖泊、冰川等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为此,国家于2005年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0年来累计投入的资金接近90亿元,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

  经过10年的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缓解,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湿地面积扩大、植被覆盖度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三江源地区社会保护参与度不高、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政府各部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仍然存在。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湘国说,三江源区域内有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9种保护地类型,保护地管理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脱节,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重道远。

   实现从“九龙治水”到系统保护——青海,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构成了“一园三区”格局,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的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变‘九龙治水’的现状,对保护区功能优化重组,实现对三江源典型和代表区域内的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保护,统一用途管制,统一规范管理,有利于更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王湘国说,国家公园将突出并有效保护修复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牧民群众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开展全民共享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实行特许经营,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共赢之路。在试点基础上,总结保护成效,适时对园区范围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实现对三大源头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

  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是青海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直在做的努力、奉献。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水脉,是青海应有的作为,青海人民对此满怀信心。

  今天,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给三江源再添强劲“活水”,实现从“九龙治水”到系统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未来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也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

  愿三江源国家公园这方“净土”,孕育源源不断的三江之水,滋润沿岸的城市乡村,造福流域的万千人民。(林玟均)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
在实践中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在行动,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