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拉面人敢想敢干“创”出新动能

07.04.2018  11:11

  过去,海东农民外出打工,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下馆子;如今,他们返回家乡,换了脑子、闯出路子、建了厂子、创了牌子、活出样子。从一碗拉面养活一个贫困县,再到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青海拉面人敢想、敢干的精神,为“创”时代集聚新动能。

   “一碗拉面让我们噙着眼泪出去,再笑着回来”

  虽近不惑之年,本来可以在深圳扎稳脚跟过不愁吃喝的好日子,但马宏云偏不。以前两三年回一次老家,到后来一年回两三次,再到去年干脆不走了。

  十三年的时光,马宏云的成长轨迹,折射出青海拉面人从外出创业起家,再回乡二次创业的光影。

  这一次,马宏云还做餐饮。

  不同的是,他不再单打独斗,而是跟合伙人马元祥升级换代了家乡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牌餐饮“海盛餐厅”。

  “跟元祥谈到升级餐厅时,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马宏云回忆,与其说是机缘巧合,不如说这是他一直埋藏在心里的一个想法。机会来了,怎能叫它溜走?

  在深圳打拼多年,马宏云身上的闯劲深深感染着在老家开餐厅的马元祥。他俩,一个带着最前沿的经营理念,敢拼;一个有着多年良好口碑和客源,敢做。

  于是,去年夏天,民和这座小县城最老牌的餐厅摇身一变,成了老城里最有吸引力的茶餐厅。装修风格、菜品设计、服务质量,全部升级。

  “我俩心气儿都比较高,既然改头换面,就要全新的开始。”马宏云和马元祥的想法高度一致。开业后,当月的营业额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

  谁知,茶餐厅稳定后,他们的合伙人名单发生了变化。

  名单上的人没少,而是多了一位:调料大王马白克。他们组成的铁三角又干了一件让亲友惊讶的事——在县城新区的背街开一家拉面旗舰店。

  纵观新区、老城,能赶得上拉面发展趋势的店少之又少,有了茶餐厅“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他们的拉面旗舰店继续沿用“海盛”的品牌,一开业就红遍全城。当初南下,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如今回乡,谁也不敢保证就能再次成功。他们深知,如今的家乡也在变。他们感恩,如今的家乡值得留。

   “一碗拉面教会我们知进取、懂感恩”

  在马来西亚享受舌尖上的“化隆拉面”,这是“海尼尔牛肉面”创始人马黑买编织了二十年的梦。

  一步步走来,他愈发明确,知进取、懂感恩的力量有多大。

  一碗拉面能卖多少钱?7元、8元,还是20元、30元?估计还得看所在城市、所在地段。

  无论价格多少,开面馆在多数人眼中总归是小本生意,糊口应该不成问题,但要靠此创业成功并富裕起来好像不太容易,可偏偏有人做到了。

  上世纪90年代,家乡粮食收成不好,每天都吃不饱,年少的马黑买只能向别人借一点钱,跟着亲戚一起去了厦门,在一家拉面馆中当拉面匠。

  几年后,勤恳好学的马黑买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龙门:在老乡的带领下出国去菲律宾打拼。这次的经历让马黑买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生意经。

  三年合同期一满,他和老乡揣着100多万元回到了厦门。

  既然有了本金,是不是能自己试着开一家拉面店?有了底气的马黑买终于如愿,成了拉面店的小老板。这是他跳的第二次龙门。

  这一跳,他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拉面经济的核心圈。生意越来越好,马黑买脑海里关于拉面品牌建设和回乡创业的想法就越来越多。

  2015年,马黑买和另外4个股东合伙创立了“海尼尔”品牌,在厦门和西宁开了19家连锁店。现在他所有拉面馆的日营业额可超六十万元。

  从在外乡白手起家,到回乡创业日进斗金,成功创业仅靠一碗拉面,这是马黑买年少时想都不敢想的。

  事实上,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像马黑买这样靠拉面起家,回乡再创业的大有人在。化隆县就业服务局局长赵鸿给出的一组数据足以证明:

  目前,化隆县1.5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和11个国家(地区),其中返乡创业户数达1400余户,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筑建材、牛羊育肥等23个行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5000多人在相关产业基地就业。

   “还是这碗面,带着我们闯出一片新天地”

  比起其他拉面人,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窑洞村的马青云的奋斗史更多元:当过警察、开过拉面店,如今又回乡投身拉面产业链,做起互联网+。

  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一切的缘由,还是这碗浓香四溢的拉面。

  当“拉一代”逐渐退居幕后,青海拉面经济的大旗开始由年轻人扛起。

  和父辈不同的是,在“拉面神话”的光环背后,他们对这一行业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品牌观念淡薄、产业结构混乱、服务意识差……

  马青云就是陷入深思中的一员。而他深思后的举动便是脱下警服,辞去公职,“下海”创业。

  马青云的家人都在外地开拉面店。辞职之后,家人希望马青云也开一家拉面馆,因为有家人帮扶,上手容易,来钱也快。

  真正成为拉面人后,马青云的思路越来越宽广。他发现,分布在全国这么多家拉面馆每天的牛肉需求量达数百吨,各种蔬菜、调味品、奶制品的需求更是无法计算。为全国化隆拉面店提供平台服务,使之形成产业链,既能加速品牌化建设,又能带动闲置劳动力,何乐而不为。

  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拉面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以西宁拉面服务中心为核心、全国15个拉面服务站为依托,面向全国开展拉面信息推送、清真食材配送、餐具厨具供应、相关政策发布、工作人员培训等服务。

  “为了更好地对两万多家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青海拉面馆开展统一针对性服务,我们还吸收了各地的大型拉面企业力量,欲以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迈向品牌化、连锁化道路。”马青云说。

  由拉面电商中心延伸而出的中央大厨房推动我省特色产品销售,更是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拉面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部分从事“拉面经济”的群众也逐步成长为致富带头人。

  我省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更如一剂定心丸,积极引导拉面经营户返乡创业,呈现出“人回乡,业回创,钱回流,企回迁”的发展格局。(周建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