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万家拉面馆1年赚67亿 青海拉面拉出大钱途
●数据:小拉面取得大收益
一碗拉面为青海的经济带来了什么?在省“两会”分组讨论中,拉面经济成为海东代表团的讨论热点。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一碗拉面的大收益:海东市群众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的拉面馆数量达2.12万家,从业人员达14.7万人。2013年,拉面馆经营性收入达168.7亿元,利润67.4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收入60.7亿元。
拉面经济起源于福建省厦门市,逐步向各地扩大,现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陕西、河南等省市居多,几乎覆盖了我国东中部和沿海所有的市、县、区。“伊滋味”快捷连锁店、“青海人家”特色店、“骆驼泉”等品牌店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拉面经济带动牛羊肉配送、副食品加工配送等其他产业96家,从业人员837人,年经营性收入约1.5亿元,从业人员年工资性收入0.4亿元,产生的利润0.5亿元。另外,海东市在外开办拉面馆后回乡创业的企业达到435家,吸纳就业6254人,年实现经营性收入15.8亿元,产生利润5.1亿元,务工人员年收入达2.6亿元。
●会场:小拉面迎来新机遇
会场的代表都有这样的感慨:想要变为百万富翁不难,从一碗拉面做起。拉面经济已经成为海东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最重要的途径。
是什么让拉面经济走上了史无前例的快车道?省人大代表、海东市市长张晓容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海东市拉面经济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牛肉拉面以速度快、数量足、价格低、色香味俱佳已融入当地的餐饮文化,丰富了地方美食,深受上班族、学生群体和城市居民的喜爱。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清真餐饮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人员流动加快,不同群体对饮食品味的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对具有高原独特优势的牛羊肉需求日趋旺盛,对清真餐饮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中高档清真餐馆数量少,且当地政府也迫切希望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在会场上,省人大代表、拉面经济带头人韩东讲述了他的经历。“迫于生计,1992年,我到福建省石狮市开了一家面馆,从一名拉面匠做起,当时店面规模小,投入少,解决了我的温饱问题。之后的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我扩大了经营规模,开了一家300多平方米的拉面馆,还让家乡的亲戚朋友都来帮忙。就这样,拉面馆就像发面一样‘发’了起来,一帮一的拉动作用,使拉面馆快速发展。我也成立了中发源实业有限公司,现在有分店12家,深圳有9家、北京1家、西宁2家。我们青海拉面人用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挣到了钱。”韩东说,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是当下拉面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转型:小拉面变身大产业
面对拉面经济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代表们提出了建议,帮助青海的拉面人走上更高的台阶。
品牌连锁经营促转型:首先,在创立具有高原特色拉面经济品牌的基础上,在拉面店比较集中的大中型城市,通过政府扶持和拉面经营骨干的自身投资,为今后大规模发展跨区域连锁经营店,引导拉面经济走品牌化发展、连锁经营之路奠定基础。其次,扶持培育有实力的餐饮企业成立清真餐饮连锁集团,扶持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建立“中央厨房”,逐步吸收在外的拉面店、小吃店,由连锁企业统一提供配料和食材等,实现原料、品味、色彩等方面的一体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注册的海东拉面经济品牌商标。
坚持政府扶持促转型:拉面经济只靠经营户自身发展永远走不上品牌化连锁经营之路,甚至还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从长远发展和战略眼光看,需要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才能实现转型发展。加大贷款扶持力度,扩大信贷范围,降低贷款门槛,创新担保模式,通过建立信用企业、信用经营户,联户联保,办理信用卡等方式,对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规划,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各类创业实体,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和财政贴息力度。做长产业链,抓住拉面产业带动青海特色小吃和延伸牛羊肉贩运等产业链条,引导群众加大牛羊育肥专业的养殖基地建设,保证拉面经济发展所需原材料供应。扶持培育一批牛羊肉保鲜、冷藏和深加工企业,发展青海特色小吃加工企业等产业基地,并与发展拉面经济联系起来,实现拉面经济和牛羊肉、青海特色小吃等产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