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推行“一村一警”警务运行模式

30.05.2016  12:11

在家吃晚饭的青海省门源县东滩村村民丁青日前接到一个电话后,急忙往村外跑去,准备抄近路赶往岗什卡山……

丁青是名“村警”,电话是派出所民警打给他的。当晚,一队外地登山爱好者在攀登岗什卡山时,两名队员失踪了。熟悉地形的丁青,带着派出所民警“急行军”。搜救6小时后,失踪队员获救。

在青海,和丁青一样的“村警”有4530名。2015年以来,青海省改革创新农村、牧区警务模式,在全省推行“村警”工作机制,获得群众点赞。

青海地广人稀,人员居住分散,“派出所民警人均服务管理半径达284平方公里。”青海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农村、牧区,派出所管辖区域面积过大、执法办案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基层执法和服务效率。

针对这一情况,在深入基层派出所、走访农牧区调研的基础上,青海省开始推行“一村一警”警务运行模式。“村警”由派出所民警直接管理、指挥和监管,承担治安防范、调解矛盾纠纷、讲解法律政策等职责。

在贵德县,有藏族、回族、撒拉族等1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散。“一个民警包三四个村,数量多、路途远,很多时候一周只能了解一个村的情况。”贵德县公安局局长王坚俊说,“有了‘村警’,这个短板就补上了,能实时掌握村里动态,防患于未然。”

贵德县共有“村警”123名,分布在全县119个行政村、4个社区。他们中有藏族、回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还有6名女“村警”。郭拉村的90后小伙张玮是名退伍武警,“去年听到招聘村警的消息,立马就报了名。我就想重新穿上警服,给乡亲们做点事。”

在贵德县公安局政委马志泉看来,“村警”作为公安机关的辅助力量,能紧密联系群众,打通治安管理的“神经末梢”。

海北州“村警”刘永生对自己一年前办的一件“大事”,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两个骗子拿着几件假古董在村里兜售,村民马正海看花了眼,准备以5万元入手两件。听到消息的刘永生,放下手头农活,第一时间给派出所打电话报案,并赶往现场,劝阻马正海。就在马正海犹豫不定时,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抓获了骗子。

“村警”的警服上标着“CJ”,即“村警”汉语拼音的首写字母。虽然他们不是真正的警察,但维护了乡亲的利益,赢得了村里人的认可。如今,办个身份证、给孩子落个户口、村民之间有啥矛盾,大伙儿都愿意找“村警”,因为“都是自己人,他们办事儿上心,我们也省事放心。”村民们说。

用好红色资源筑牢初心使命省民政厅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近日,省民政厅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赴海北州原子城纪念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心参观学习,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基因,丰富学习内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增信走心有新意......民政厅
青海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
  9月24日,青海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副省长、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匡湧主持召开......民政厅
阿更登副厅长调研指导厅系统驻村乡村振兴工作
  10月12日,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阿更登率队深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纳家村,调研指导厅系统驻村乡村振兴工作。互助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县委副书记赵以鸿到村陪同调研......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