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好景还在前方
青海新闻网讯 当创新升级、转型驱动的号角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渗透各行各业各领域时,作为青海服务业发展主力军的旅游业,也迎来了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增优”的春天。
从产业融合到发展新业态,从传统旅游方式到“互联网+”思维推进,从“各自为政”到借助“一带一路”新机遇打造区域竞争优势,前所未有的变局让“旅游红利”成倍释放激活。
青海旅游,风光无限,好景还在前方!
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我们听到了青海旅游业“十三五”时期最铿锵的发声:“把我省打造成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上的黄金旅游带、自行车和自驾游新高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使大美青海品牌更加响亮,为‘十三五’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美丽图景再描绘,创新转型势必行。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快青海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不竭动力。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利好政策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十二五”以来,一条“大美青海”旅游业改革的坦途逐渐清晰——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发展自驾车、自行车“双车驱动”和乡村旅游为主要路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扩大旅游消费,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升级版,旅游业呈现稳步增长、投资强劲、品牌发力、消费向好的发展局面。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准确定位研判,把旅游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奋斗目标,规划了“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先后出台了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等重要文件,86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落地。在各项政策的引领下,全省各地旅游业竞相发展。
同时,借助青洽会、藏毯展、环湖赛等展会和赛事平台,我省切实助推文化、体育等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丝绸之路南线、唐蕃古道、玉树康巴风情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的策划设计,使得我省成为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热点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1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9.8%和13.1%,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14年,青海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提前完成“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
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推动全省旅游业走规模提升、效益优化并举之路,推动旅游业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这是当前及未来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总基调。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为青海旅游献策:青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新常态下,积极探索旅游投融资模式和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旅游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先领域和示范产业,激发青海旅游“大景区”活力和动力,以旅游创意引领消费提升,以旅游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旅游创业带动就业,激活经济发展动力,推进旅游产品研发生产、市场建设和营销推广,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消费水平。
“进入2015年,青海旅游因旅行方式的变革,给旅行社带来很大冲击。过去的团体游主导变为如今的散客游主导,加之互联网线上旅游模式的兴起和出行方式的细致化多样化,倒逼我们开发高端游、深度游,结合‘互联网+’,走转型升级之路。”青海青藏国际旅行社辛国瑛说。
“互联网+”的春风敲开各行业的大门,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局,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新常态下促动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素,旅游业是否能实现战略使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以“互联网+”的思维激发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杠杆驱动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创新生活方式。
“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来青游客从以往的点线旅游开始向全境旅游转变,青海湖不再是来青游客的唯一选择,天境祁连、黄河谷地贵德、天空之境茶卡盐湖、门源油菜花美誉度直线上扬,迅即上升为新的旅游热点,新的旅游增长点也顺势而生。
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相互渗透、产业相互配套,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业态群。
顺应市场需求,发展新业态是大势所趋。“十三五”期间,青海旅游业将把传统产品升级和丰富新业态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复合发展转变。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规模增长,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开发藏医药养生保健、藏医药文化旅游产品,推进养生保健和休闲旅游深度融合;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盐湖等,开发新型旅游项目;深度挖掘文化体育资源,推动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同时,完善“互联网+”旅游服务新业态建设,培育区域性汽车、自行车等线上线下租赁市场,打造全国性的自行车旅游品牌;加快推进以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等为一体的智慧旅游网络建设,引导鼓励网络旅游企业与传统旅游企业融合发展,改进旅游经营模式,提高经营效率,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这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青海追寻的科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