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以学术研究助推学校发展

07.01.2018  11:41

  在2017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中,青海民族大学获批22项,获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53位、全国民族院校并列第二位、青海省各单位首位。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青海民族大学又包揽了38个奖项中的17项。近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切实做到“真抓实干”、拿出“真招实策”、舍得“真金白银”、体现“真情实意”,激活了全校科研工作者的热情,有力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文章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如何有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从机构平台、人才队伍、研究经费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务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文章、出成果。”青海民族大学校长索端智说。

  近年来,青海民族大学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及时成立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藏区社会发展与三江源国家生态公园建设相关问题研究”“青藏高原新型产业与生态经济研究”等高水平学科团队,在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移民、生态立法等方面加大科研力度并取得了具有较高价值的科研成果。

   突出民族宗教问题搞研究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生的省份,民族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青海民族大学在研究民族宗教问题上具有独到优势。近年来,该校组建“藏区治理与发展研究”“区域宗教研究”“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等学科团队,重点围绕事关民族宗教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先后承担50余项国家社科项目,出版100多部藏学、民族学著作,获得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多项,成为青海省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的主要基地。

  2016年该校教授先巴获批青海高校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涉藏五省区民族自治地方建政历史与实践研究”,此项目的获批体现了青海省在涉藏问题研究领域进行的有益探索与创新,实现了青海省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又一次突破,显示了青海省在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该校教授张科长期致力于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他的论文《藏传佛教与安多区域史研究》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11期转载,这是青海哲学社科研究领域被《新华文摘》转载的为数极少的论文之一。

  “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我们集中力量加强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藏区社会治理体系、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管理创新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深度研究,推出了一批代表青海学术水平的原创性、高质量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说。

   服务地方经济下功夫

  立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资源,以青海省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确定研究方向,青海民族大学建成“青海特色资源化学研究及开发应用”“新能源应用研究”“藏药物质基础研究及利用”“藏区公共经济与产业园区发展研究”“藏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等具有突出科研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在藏药传承与创新、蕨麻研究、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培育形成“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高原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

  该校教授林鹏程主持的“藏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青海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青海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特色教材等11部,取得科研成果19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内领先11项,国内先进3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国家藏学研究“珠峰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