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法院信息化建设帮当事人跑腿为法官减负
10月19日,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通过法院数字法庭与西宁东川监狱数字法庭对接,远程审理了3起减刑案件。庭审中,两个数字法庭间视频、音频传输清晰,画面随声音实时智能切换,一目了然。只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案件审理,当庭宣判。
“青海地域辽阔,有些地方来回就要两天时间,一个官司打下来,历经立案、查询、开庭等多个环节,律师一般至少要跑三五趟。”青海汇元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蓉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过去没有信息化手段,传统的办案方式花费了律师和当事人大量时间。
网上办案、无纸化办公、案件信息公开……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青海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办案更加透明高效,当事人足不出户也能掌握案件动态。
青海高院院长董开军认为,青海法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对审判执行工作流程的科学再造,实现从立案到审判、执行、信访的全过程、全方位留痕监督。进一步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真正做到帮当事人跑腿、为法官减负。
视频庭审减轻群众讼累
7月27日,德令哈市法院通过远程视频审理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这是青海首次用远程视频方式跨省开庭审理案件。
据办案法官介绍,受理此案后,考虑到德令哈市与上海市浦东区两地相隔达3000公里,法院大胆尝试利用远程视频技术开庭审理,启用数字法庭庭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法院专网实现远程庭审中对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电子录音证据、现场视频以及语音进行推送交互,使远程视频开庭技术得到全面提升,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案件审理。
“既方便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又减轻当事人讼累。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一个新水平,为推进全省法院审判工作信息化,尤其是利用远程视频审理跨地区案件发挥了示范作用。”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杨海云说。
2014年下半年,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用5个月时间率先实现网上办案,并将落实信息化工作作为入额法官的必备要求,对信息化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的审判庭负责人进行调整,对工作没有起色的院领导调整分工,确保网上办案目标的实现。
目前,青海法院基本实现网上办案。同时,青海高院2015年开始抓网上办公,实现无纸化办公,不断向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迈进。
逐年推进打牢硬件基础
司法统计数据自动生成、案件质效综合评估、海量信息自动检索、庭审现场实时直播……11月3日上午,记者参观了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在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上,全省案件的审判动态在工作人员的演练下实时展示,一目了然。
“如今,我们通过对审判执行案件数据、司法人事管理数据、司法行政业务数据的集中汇聚,建成青海法院数据中心,能够为全省法院提供数据质量检查、司法统计、审判动态分析、大数据智能分析、审判决策支持、快速检索等服务,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满志方介绍说。
据了解,青海法院信息化工作发端于2004年,当时从高院到中院只能传递语音,视频传送基本无法完成。
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法院信息化建设曾举步维艰,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多年来进展缓慢,总体水平较低,在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起始阶段一度险些“掉队”。
“以机房为例,之前信息中心机房,基本只能称其为‘设备的集中地’,没有合格的供电通风、制冷设备,甚至存在火灾等安全隐患,根本谈不上标准化建设。”青海高院信息技术处处长姚琨说。
为了能迎头赶上,青海法院将信息化工作视为法院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
2014年,青海高院发布了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勾勒出3年(2014年至2016年)推进信息化的路线图。自此,青海高院转变观念,先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再视资金情况对项目进行分解,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逐年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加法”。
为打牢硬件基础,青海法院将60%至70%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标准的极大提高。
近几年,青海法院陆续投入近两亿元,共建成了4大类76种业务应用系统。省高院利用新审判综合智能楼宇建设的契机,把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审判综合楼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按照智能楼宇的标准,充分考虑了法院专网、互联网、电子政务网、涉密局域网及电话网等需求,完成了综合布线系统。建成了集数据中心、图像中心、网络中心、控制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标准机房。法院专网和局域网功能不断完善,扩容升级专网带宽,并实现了法院专网对人民法庭全覆盖。
姚琨认为,青海法院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益处,各级法院所使用系统、服务器型号等均相同,这有效保障了数据共享的流畅性,避免因不同系统造成数据对接困难。
网上办案审判质效提升
“青海省法官编制较少,加之在招录上存在近10年的断层,除近5年来遴选了少数年轻法官外,50岁左右及以上人员占据相当比例。”满志方坦言,刚开始实行网上办案时,尤其是老法官习惯了传统的纸上办案办公,确实对信息化建设不太积极。
这样一支年龄结构的法官队伍,在法院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如何通过网上办案,向科技要人力、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质量,让法官受益、给法官减负是青海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从“不会”到“学用”,从“学用”到“会用”,从“一指禅”再到“熟练”录入。有了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蜕变”的过程虽然痛苦,但结果令人惊叹。
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青海法院在总收案数增长22.91%、10.1%的情况下,案件结案率分别上升18.87%、8.9%,法官人均结案数显著提升。青海法院案件电子信息的正确率也从2014年初的50%提升至目前的近100%,裁判文书上传正确率达到99.27%,案件数据质量排名全国法院前列。同时,少数民族文字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
上述数据表明,青海法院案件信息已实现数字化管理,法官办案正在向电子化、智能化迈进,审判管理不断向精细化推进,司法为民更加便捷化,司法公开已经常态化。法院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在青海政法单位前列。
青海高院立案二庭副庭长韩锐深有体会:“比如民事再审案件,案件审限一般为3个月。此类案件多需调卷进行审查,青海省地域面积大,案卷又属于秘密材料,调卷程序周期较长,平均要两周时间。网上办案实现了再审案件收案之时,便可同步看到电子卷宗,大大缩短了审查周期,一般简单案件一周内即可审结。”
董开军表示,青海法院下一步将突出特色,找准、补齐短板,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在2017年底前,与全国法院同步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