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生态与旅游比翼齐飞

14.11.2019  16:33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说起青海湖,你会想到什么?是湛蓝的湖水、金黄的油菜花还是湖边缓缓行进的羊群?

  初冬时节的青海湖虽不像盛夏时节那般热闹,湖边只有寥寥几人。但是耀眼的白雪与海天一色的湛蓝连接在一起,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11月12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采访团走进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共赴一场“蓝色”之约。

  记者团专访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同何玉邦一起回味青海湖自然保护区这十几年“桑田碧海须臾改”的更迭。

  据文献记载,青海湖1908年水体面积4800平方公里,水位海拔3205米;到了2004年,面积4186平方公里,水位海拔3192.77m。就是说,近百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13米,湖面面积缩减了600多平方公里,呈“加速度”趋势。

  “2003年,我来到青海湖的时候,它仍然处于萎缩状态,直到2005年,青海湖的水位才开始以每年20公分的高度回升。如今,和2004年的各项数值相比,青海湖整体水位高度上升了3米,面积扩大了300平方公里。沧海桑田的变化,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离不开我们的努力。”

  说起青海湖变大的原因,何玉邦认为首先要归功于全球气候的变化。青藏高原包括青海湖在内,从之前的干冷型气候正在逐步走向温湿型气候。从气象各方面资料显示,青海湖区域的温度每10年就会增加0.4摄氏度,以前的青海湖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目前已经超过500毫米。其次,生态修复起了很大的作用。自2000年开始,国家大力支持西部生态保护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近50余项,重点实施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保护设施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初步建立。

  截至目前,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累计增加1.35万公顷;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增大,累计增大21.33公顷;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青海湖独有的极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种群由2004年的257只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2793只左右,黑颈鹤由原有30余只增长到现有130余只;水鸟由原有69种增加到现有95种;青海湖裸鲤由原有2 千余吨增长到现有8万余吨。

  近年来,随着青海湖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人数由2008年的32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400.46万人次,增长了12.5倍;旅游收入由2008年的384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62亿元,增长了14.6倍,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

  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青海湖的生态与旅游共同和谐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

  旅游,主要就是“吃、住、行、游、购、娱。”“行”和“游”在青海湖边,“吃”、“住”、“购”、“娱”方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则依托当地的乡镇,带动环湖周边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当中来、共同享受景区发展成果。

  “除了每年对沿湖乡镇在资金、管理、培训方面的支持和完善之外,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组建景地联合执法组,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保护区内违法用地、违规建设、私自开展旅游经营等行为,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建立重点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定期通告制度,加强对生产生活垃圾和排放物等的监督检查,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何玉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