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牛羊肉真的变味了吗
本版图片均由张国超摄
市民张先生近日接到四川表哥的电话,表哥托他到牧区办年货,买一头“纯正”的牦牛。张先生表哥所说的“纯正”,意指只吃牧草的牦牛,因为不少消费者传言,说青海越来越多的牛羊开始喂饲料,牛羊肉口感大不如以前了。
牛羊肉不如以前香了?
“总觉得现在的牛羊肉不如以前香,是不是牛羊的饲料喂多了?”许女士表示,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煮“开锅羊肉”,几乎不放什么调料,吃起来奇香无比,可现在怎么做也没了那个味,“听说现在人工饲养的牛羊多了,自然放牧的少了,是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呢?”
市民李先生则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和青海省大力整治生态环境,退牧还草,这是人人支持的大好事,越来越多的牛羊进了圈,这会不会影响牛羊肉的口感?刘先生说,自己经常下乡,如今青海东部乡下牛羊育肥的增多了,很多养殖户甚至成立了牛羊养殖合作社,这些饲养的牛羊和放牧的牛羊,肉质真有区别吗?
需求和生态“争抢地盘”
对于市民反映的上述问题,记者也深有体会。记者在玉树下拉秀、果洛玛沁等地采访时看到,不少牧户家里都盖起了暖棚,放牧的牛羊冬季将在“阳光房”里过冬,牧民对此表示,这样不仅牛羊育肥快,而且羔羊成活率高,增加了收入。
“半牧半饲”的形成,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有关。记者多年前在三江源地区采访时看到,不少草场退化严重,且遍布千疮百孔的鼠洞,经过多年减畜、退牧还草等治理后,三江源再次找回了原来的靓丽。
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年生产肉类总量31.47万吨,其中牛肉10.26万吨、羊肉10.52万吨,人均牛羊肉占有量37.3公斤,全省牛羊肉消费量16.78万吨(约4万吨销售出省),人均消费量30.1公斤,加工企业设计加工能力为17万吨,缺口达13万吨。预计2015年末,全省肉类产量需求将达到37万吨,其中牛肉12.07万吨、羊肉11.83万吨。与之相对应的是,预计到2015年,全省将减畜570万羊单位。如此看来,需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大,而这个需求缺口怎样才能填补?
适度补饲为生态畜牧搭梯
“依靠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省政协委员、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书杰告诉记者,大量的实践表明,适度补饲是生态畜牧业上台阶的重要抓手。
中国农业大学科班出身,有着26年“动物营养师”经验的刘书杰,先后在玉树、海北以及环湖地区进行多年牛羊补饲实验,实践证明,适度补饲后的母畜产羔量等明显提高,羔羊、小牛出生体重增加,成活率提高,“经过补饲的一岁牦牛,其体重相当于不补饲的两岁牦牛,产量增加了,牧民收入也大幅提升了。”
青海省畜牧业规划显示,在减畜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以海东、西宁和黄南、海北、海南、海西州的农业区为重点,加快推进良种肉羊、肉牛产业发展,建设存栏能繁母羊10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建设存栏能繁母牛400头以上的乳肉兼用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
放牧加补饲肉质更好
“喂饲料会让牛羊肉品质降低是一个认识误区,实际上结果恰恰相反。”刘书杰表示,青海饲料资源紧缺,以草畜营养平衡和高品质畜产品为目标,采用生态化、饲草化、设施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适当规模、适度补饲、适时出栏的饲养方式,才是未来青海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刘书杰再一次强调补饲的“适度”,并告诉记者,放牧4—8个小时,再加适度的补饲,非但不会影响牛羊肉的品质,反而会对肉质有所改善,这样出栏的牛羊肉脂肪含量会降低,肉质更嫩。“牛羊越冬,其体重会下降20%,只有通过补饲才会增加牛羊的营养,使其越冬不减重。”刘书杰说,如同人们的食疗、食补,给牛羊所补的也是天然饲料,并非化学合成剂,丝毫不影响牛羊肉质。
牧区能否发放饲草料补贴
在今年的两会上,刘书杰准备提交一份提案,呼吁为目前发放饲草料补贴。
“目前来看,牛羊补饲已被越来越多的牧户接受,但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很多牧户有心无力。”刘书杰表示,依靠天然草场,虽然出栏慢、效益低,但牧户几乎是零成本放牧,如果补饲,则饲草料是一笔额外的开支,这无形中制约了补饲的推广,继而影响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据分析,目前我省天然草场实际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是造成草地生态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目前牧区正在大力推进草地保护和生态畜牧业建设,主要目的是要将超载的570万羊单位牲畜核减下来,实现草畜平衡发展。今后牧区减畜因素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减产因素。我省东部农区饲草种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可增加饲养150万羊单位牲畜,未来草食畜主要依靠发挥东部农区生产优势确保牛羊肉产量不减少。
如此,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畜牧业循环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