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特色物种动物篇之一 千里驼:驰骋高原数千年

29.02.2016  10:44

  这是一种性情坚忍的动物。它的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它的身躯高大,总是在大漠的孤烟中慢慢移动着身影。据一些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驯养了它。它一直都是游牧民族喜爱的牲畜,因为它毛可御寒,皮可制革,肉鲜味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畜力,它的体力强,耐得住饥渴和寒暑,不怕风沙。它就是青海千里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柴达木双峰驼。

  从隋唐起,青海骆驼就往返于西域与长安之间,它们不仅用宽大的脚掌走出了一条贸易之路,也为中央政府送递军情急报。

  我省驯养骆驼由来已久

  位于格尔木市境内的野牛沟岩画是我省发现较早的岩画点之一,这处史前岩画点,反映了青海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折射出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野牛沟岩画中有许多动物的形象,骆驼就是其中数量最多的动物,约有20峰,野牛沟岩画骆驼的数量几乎占青海岩画中骆驼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居住在今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青海先民当时已经开始驯养骆驼。

  据了解,在野牛沟岩画中,骆驼形象都是双峰驼。双峰驼原产于土耳其、中国和蒙古,至少在公元前八百多年就被人驯化了。“在我省,骆驼多产于柴达木地区,主要分布在乌兰、都兰、格尔木,历史上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兴海也有少量分布。青海骆驼都是双峰骆驼,是由野生双峰骆驼驯育而来的。驯化后的双峰驼一直被人们所用。”海西骆驼保种场场长蔡守善说。

  据《青海公路交通史》记载,秦汉时期青海畜牧业就已有很大的发展,从史载汉羌战争中所记录的部分俘掠的牲畜数,可见一斑。据记载,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中郎将任尚俘狼莫羌牛、马、羊、骆驼10万余只(峰)。

  大约到了公元310年左右,吐谷浑人又将骆驼带入了青海。“之后,元代人也把骆驼带入青海。这些骆驼不断繁衍,逐渐适应了青海高原气候和生态环境,青海本土骆驼品种柴达木骆驼慢慢形成。”蔡守善说。

  常往长安送奏报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城取紫袍。”这是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里的诗句,讲述了唐朝名将哥舒翰攻破石堡城的历史故事。石堡城指的是位于我省湟源县南的石堡城。唐朝,在这里发生过数次征战,最著名的就是哥舒翰攻破石堡城。今年90岁高龄的董绍宣先生曾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秘书长,是我省著名的历史民俗学者,他向记者介绍了这段历史。

  唐玄宗时期,哥舒翰时任陇右、河西两道节度使。石堡城的东面就是“天下富庶出陇右”的陇西郡。

  唐玄宗天宝八年的夏天,哥舒翰率领六万多大军前往石堡城,苦战许久,以牺牲数万将士的代价终于攻占了石堡城。

  “在哥舒翰攻占石堡城期间,唐玄宗责成哥舒翰随时向他报告军前消息。哥舒翰为了不误军机,就派人乘日行五百里的青海白骆前往长安。”董绍宣说。《明皇杂录》是一本史料笔记,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段史料。书中记载:“哥舒翰常镇于青海,路既遥远,遣使常乘白驼以奏事,日驰五百里。”

  为了让骆驼更好地承担遥远的运输任务,唐朝时还设置了专门的明驼使,即以一种快行骆驼传递公文书信。明朝杨慎《丹铅余录·总录》记载:“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意思是,明驼使只负责传递重要的军机。

  高原上的辎重冠军

  史书记载青海骆驼可“日行五百里”,这可能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承载力与脚力上,骆驼确实优于马和牦牛。“古人所谓的千里马,千里足,都非实数。所谓千里马最多也只有每天三四百里的脚程。青海千里驼若果真能够日行五百里,就可以说是超越绝大多数的名骥了。”董绍宣说。

  据海西骆驼保种场的测定,柴达木骆驼向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运输物资时,每峰骆驼平均驮重170公斤,个别骆驼驮重能达到250公斤,平均每日可行走25公里,特殊情况下可达50公里。同时,骆驼的持久力极强,连续役用6天至20天不显疲劳。作为骑乘,骆驼每日可行走60公里至75公里,而牦牛每日能行30公里至40公里。相比起来,牦牛就逊色很多,牦牛一般驮重50公斤至100公斤,每日可行走20公里至35公里,可连续行走15天。由此可见,如果是长时间、远距离的输送,骆驼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发生在青海的战争,骆驼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雍正初年,年羹尧前来青海,他请求雍正皇帝准许他购买数千峰骆驼,一边从北京往西宁运送火药,或从西安往西宁运送军粮。他的请求,雍正皇帝都批准了。”董绍宣说。

  雍正二年,时任四川提督、奋威将军的岳钟琪为了协助年羹尧,深入到了柴达木地区。清军势如破竹,面对清军的迫近,叛军首领跨上了骆驼,快速进入了沙漠。“追击而来的清兵,大多骑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叛军首领进入沙漠,远遁而去。”董绍宣说。

  修建青藏公路的大功臣

  在新时期,柴达木骆驼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蔡守善介绍,海西骆驼保种场的前身就是为西藏运送物资而建立起来的,当时物资队里有骆驼两万峰。之后,在青藏公路的修建中,柴达木骆驼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青藏公路修建的那段年月里,香日德成为物资、人力、驮畜汇集的枢纽。骆驼作为主力驮畜发挥的功能更加重大。”蔡守善说。

  许多退休的老驼工们,至今还能描述出修建青藏公路时残酷而壮烈的情景,从香日德到藏北草原的黑河,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上千公里运输线上,每天天不亮就赶路。夏天,常常风雨交加;冬天,时常狂风暴雪。有时一场暴风雪过来,方圆几百里一片银白。大雪覆盖了草场,骆驼吃不上草,饥寒交加,行进艰难。

  从古至今,柴达木骆驼都行走在许多高海拔,环境恶劣的地区,默默地作着贡献。据统计,到上世纪90年代,全省柴达木双峰驼由1981年的三万余峰下降至不足六千峰,面临灭绝的危险。进入新世纪,柴达木双峰驼被列为保护物种,进入保护性开发时期。“目前海西州共有柴达木骆驼两千余峰,我们场里有八百多峰,近些年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保种,也有了一些成效。”蔡守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