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保护开新篇
以生态改革为统领,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文明为灵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三五”开局之年,青海正在加快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和常态机制。
于青海,怎样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给出了答案。
这是青海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的新实践、新要求,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要求的战略途径、历史选择、现实需要,是青海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自觉行动,是青海朝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总动员。
毫无疑问,建设“生态大省”和“生态强省”的战略思路,是对“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价值也在生态”的深刻领会和主动作为,是青海在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战略推进中最新的实践成果和战略升华。
思路催人奋进。
一揽子顶层设计
一张蓝图绘到底
“十三五”开局之年,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和典范,是绿色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是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必由之路。
4月11日,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确定了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单位,提出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十年形成保护典范”的工作目标;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动员大会,对试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安排,标志着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5月11日,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机构设置方案》;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正式挂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管理处)一并成立,4个县政府大部门制改革一并完成,合理划分了园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权责,实现了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7月份,开展4个县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试点,8月份全面铺开,目前已全部持证上岗。9月26日,中编办下发了《关于青海省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批复》。
短短时间,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管理机构体系基本形成,千头万绪的工作在扎扎实实推进。
回望来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初期,青海一心奋进,出色地完成了既定任务。
一以贯之落到实
环保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生态福祉,坚持联动共赢是青海走向生态强省的基本路径。2016年以来,青海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省委《实施意见》具体要求,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大检查“回头看”和“后督查”等重点工作,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在已有三江源区域及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基础上,这一年,省环境保护厅选取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置14个观测点位,实施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率先在西宁市3个工业园区开展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控14种有毒有害气体和32种大气重金属类金属污染因子和自动分析报警。
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要求,环保部门组织制定了《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青海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组织修订了《青海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审核暂行管理办法》,制定了《青海省排污权出让收入管理实施办法》,完成全省81家省控重点污染源初始排污权核查核定。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第三批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不断扩大,基本涵盖了涉重金属、化工等高风险企业。
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大检查“回头看”和“后督查”,省环境保护厅督促地方落实属地责任,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及部分化工企业周边居民搬迁、矿山企业生态恢复治理和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乡镇的环境整治,排查出122个问题和33个省政府重点督办问题基本整改完成。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综合督查力度,督促地方党委和政府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在此基础上,“碧水蓝天”行动深入推进。我省编制《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2016-2025年)》,通过对湟水干流及支流的加密监测,绘制了污染地图和断面动态概念图,启动湟水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实施精准治污奠定了基础。
“家园美化行动”在已整治全省46%的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的基础上,2016年投入资金2.55亿元,在全省八个市州22个县区的500个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年底使全省全覆盖县区达到25个。项目注重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脱贫相结合,整合率分别达到90%和56%,重点解决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城市群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
修编了《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制定了《青海省2016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六州政府所在地扩展。省级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支持西宁、海东两市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安排2011万元支持六州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通过实行经济补贴激励政策加快推进黄标车和燃煤锅炉淘汰步伐,西宁市对全市4个一级交易市场及49个煤炭二级经营网点定期开展煤质抽检工作。此外,继续实行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镇及格尔木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按月公布制度,督促各地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
一条小康路走到底
保护生态就是民生福祉
一项项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应用,一个个生态成果的落地,广袤的江源土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次又一次跨越。
作为青海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着力点,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备受世人关注,青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从2006年起取消了对三江源主要地区的GDP考核,确定了11项生态补偿政策。同时设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基金,极大地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保护的热情。10年来,青海省坚持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相结合,实现科学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文化和观念变革是保护生态的第一牵引力。
处理好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使生态之策成为青海发展之基,使绿色发展成为生态之本,是时代赋予青海的历史使命。
为此,青海下定决心,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坚决把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维护好建设好,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三江源生态保护既是一场生态环境的保卫战,也是一场消除贫困的攻坚战。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便是近年来,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方向。
由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玉树州治多县索加乡牧民响应生态移民政策,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入了治多县嘎嘉洛帐篷设计合作社。
“到目前,合作社已销售牛毛帐篷200多顶,每顶帐篷的价格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一年下来,每人分红将近2万元。”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等政策,2016年以来,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困扰三江源地区多年的人畜饮水、群众用能等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如今,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565元,十年间年均增长12.4%,近10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加快走向了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新征程。
绿色账 绿色牌 绿色路
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牧民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升。
这是源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实施以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使得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生态强省和富民强省的目标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一边探寻摸索,一边创新实践。201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下,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百姓牧人上下齐心共建生态新青海,随着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深入,藏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里的青山绿水开始成为“金山银山”,为跨越发展不断释放着无尽红利。
如今,青海的“绿色账”再现发展共赢,“绿色牌”彰显生态优先,“绿色路”已成为青海生态文明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之路。“十三五”的青海蓝图清晰证明,实现生态强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内生动力,流域联动、区域携手、全球合作是外在动力。唯有迈开“两条腿”踏步同行,才能带领青海各族人民奔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