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出台 要让300万人动起来

31.12.2016  17:31
来源:青海新闻网

   (本网记者崔永焘 摄影报道) 12月3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周期《青海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下称《实施计划》)新闻发布会。青海省体育局副局长杨海宁向新闻媒体解读青海省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健康青海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打造全民健身青海版的具体举措。

  《实施计划》由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组成。《实施计划》提出,到2020年青海省全民健身目标是: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0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35%以上;市州全民健身场馆、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全民健身广场、行政村全民健身站、社区全民健身点、寺院健身路径覆盖率达到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建成城镇15分钟、西宁市10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市州县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射箭场全覆盖,非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在学校、乡镇、社区普及,落实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乡镇(街道)的体育社会组织达到75%以上,行政村(社区)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达到85%以上,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5万人以上;注册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00个、青少年户外营地达到28个、体育项目特色学校达到150所以上;医疗机构普遍设立国民体质检测站点,医保卡用于健身消费,集教育、培训、健身、消费、咨询、线上支付等于一体的智慧体育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

  《实施计划》重点体现在“十化”方面:

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经常化——强调以品牌赛事为引领,带动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弘扬体育大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三五”末,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达到15万次以上;

  健身设施布局便民化——强调统筹推进各类健身站点建设,形成全民健身休闲产业带和综合服务区,满足群众普遍健身需求;

  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化——强调全面发展各级体育社会组织,形成省、市州、县区、乡镇、村社五级网络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化——强调大力发展具有本土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民族民间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建立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群众健身活动科学化——强调健康与健身融合发展,积极倡导科学健身理念,普及健康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引导人们爱健身、会健身、勤健身。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手段,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

  体育志愿服务制度化——强调不断加强体育服务志愿者与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扩大人员数量,提高业务水平,承担起指导服务社会体育工作重任;

  体育健身消费大众化——强调以健身休闲与旅游、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来带动全民消费,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不同群体健身普惠化——强调公共体育设施对重点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优化服务,大力促进重点群体体育健身工作;

  青少年体育教育标准化——强调全力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以集体项目、特色项目、优势项目、传统项目合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合作交流工作常态化——强调推进体育文化发展,讲好体育故事、展示体育精神、彰显青海自信、体现青海力量,不断提升青海体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杨海宁说,《实施计划》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围绕建设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针对全人群,着眼全领域,围绕全周期,坚持创新体育、协调体育、绿色体育、开放体育、共享体育、廉洁体育,把全民健身融入各项政策,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健康青海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打造全民健身青海版,努力开创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局面。

  《实施计划》注重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注重发展思路和理念的创新,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

  《实施计划》把推动体育供给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从实际出发强创新、补短板,着力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兼顾需求侧,多渠道培育全民健身场地供给,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使健身服务贯穿全程、惠及全民。

  《实施计划》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各渠道资金,持续创新和加大投入,发挥政府性资金对体育投资的引导作用,大力推广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运营,同时加快项目库建设,增加项目储备,优化项目选报,集聚全民健身发展动能。

  《实施计划》坚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着力构建体育健身赛事、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国民体质监测、运动健身指导站点网络五大体系,推动重点群体的体育健身工作。完善问责机制,将全民健身的指标和工作推进成效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确保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每年按人均3元安排,体育彩票公益金全额用于我省体育事业发展。

  《实施计划》建立国家、省际、区域间的合作共建机制,加快全民健身示范中心、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场馆和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公园建设,优化全民健身发展区域,形成全民健身示范区、示范点、集聚区、功能区和健身休闲产业带。构建以国际品牌赛事为重点、国家级品牌赛事为主干、省级单项赛事为一体的品牌赛事活动体系。

  《实施计划》树立大健身、大健康理念,走跨界整合、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挖掘全民健身在强筋骨、添智慧、保生态、促团结、助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施计划》将大力宣传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方针政策,宣传全民健身在健康青海中的意义和目标任务,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引导,对全民健身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最大限度传递体育健身正能量,使全民健身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健康青海建设的良好氛围。

  杨海宁说,本次编制的《实施计划》是我省新周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全省“十三五”时期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规划,必将关乎到我省今后五年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省为此专门制定了《重点任务分工》和《青海省“十三五”县域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考核指标》,对于《实施计划》的全面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海东市、玉树州和乌兰、乐都、同德、湟源、互助、尖扎、民和、治多、都兰及冷湖等12个市州、县区政府出台各级《实施计划》,其余各地《实施计划》将在2017年1月底前全部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