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区饲草料产业发展亮点频出
饲草料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是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畜产品供给的重要物资保障。
近年来,针对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牧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结合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在“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前提下,科学分析了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资源承载能力,全面推进了“牧减农补”战略,使我省东部农业区变成了“没有草原的牧区”。
上半年,省农牧厅组织相关部门对农区民和、乐都、平安、湟中、湟源、大通6县(区),通过实地查看,走访饲草种植户、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种草养殖大户,与项目实施单位座谈等形式,就农区饲草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
据参与调研的省农牧厅草原处副处长李文平介绍,从人工饲草种植面积看,从2012年的68.13万亩增加到了今年的125.69万亩,增加了57.6万亩。目前一年生饲草面积达到81.16万亩,多年生饲草基地38.57万亩。其中海东市乐都、平安地区种植面积分别比两年前增长0.3-2倍。西宁市湟中、湟源、大通地区饲草种植面积分别比两年前增长2-3倍。
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必由之路。近年来,全省各地用工业化理念,本着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了对饲草料企业重组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截至目前,全省取得饲料生产合格证并能够正常生产的饲料企业50家,年单班生产加工能力达到了45.5万吨,实际年产各类饲料约28万吨。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农区饲草饲料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七大亮点。归纳起来表现在:饲草良种繁育基地订单建设、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饲草种植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发展,机械化程度、弃耕地撂荒地利用率、科技化程度显著提高,通过打造品牌,延长了产业链;调整了种植结构,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李文平说。
据了解,目前6县(区)共建立牧草良种繁殖基地7.4万亩。年生产各类优良牧草种子1750万公斤,牧草种子基地与饲草种植企业、农户签订了饲草种子收购、供应合同,市场化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生产的牧草良种除了订单供应省内种植以外,拓展市场,销往四川、甘肃、西藏等地。
记者在这次实地调研中看到,在饲草料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农区饲草种植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形成了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代表,通过规模化种植建立全膜玉米饲草基地,组建饲草配送中心,采取订单方式,收购农户种植的玉米秸秆,加工后配送到省内外大型牛羊养殖企业的“基地+配送中心+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湟源、湟中县为代表,通过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或组建专业合作,公司或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饲草种植协议,规模化种植饲草,建立基地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平安县为代表,由企业流转农户土地,建立规模化的饲草种植基地,的“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许多饲草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在国家发展政策的支持下,主动自筹资金购置饲草生产、加工机械,使饲草种植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特别是西宁市对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购置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在享受国家30%的农机补贴的同时,由市财政出资将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购置补贴的额度提高到40%。湟中县哈拉库图等9个合作社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植、收获,每亩降低生产成本200元。
近年来,农区浅脑山地区由于整村搬迁、农民进城务工,大量的土地被弃耕、撂荒。但随着饲草产业的发展,弃耕地、撂荒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其中,湟中县弃耕地、撂荒地饲草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6万亩增加到今年的9万亩。平安县洪水泉乡,通过流转弃耕地和撂荒地种植燕麦等饲草1.5亩,实现了饲草种植企业和农户双赢。
同时,湟中县以国家燕麦-荞麦技术体系建设、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引进培育新品种,研究高产栽培技术,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提高了饲草种植生产科技水平,全县燕麦良种率达100%。目前,该县利用弃耕地、撂荒地发展饲草种植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引进培育草产品及燕麦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燕麦良种生产—饲草种植—草产品及燕麦食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并成功申报了“湟中燕麦”地理标志产品,已经形成湟中燕麦品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我们村是半农半牧业村,共有149户559人,天然草场3.24万亩,全村95%的耕地全部用于种植饲草。村里每年育肥牛5100头、每头销售价6500元左右,每头纯利润1500元;羊6300只,每只销售价1200元左右,每只纯利润500元,每年通过草畜转化实现销售收入4071万元,实现利润1080万元,户均增收7.25万元,人均增收1.9万元。”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大石头村书记说。
据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介绍,在饲草料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东部农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贫瘠地、弃耕地和撂荒地大力推广饲草种植和设施饲养,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