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启动会在宁召开
3月28日,青海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启动会在宁召开。会议总结通报了三年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情况,安排部署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工作。
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虎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过去三年,我省改善医疗服务工作取得优质成效,一方面,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妇女儿童医院、省第四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2个科室、3名个人获全国专项表彰。所有三级医院开展网络、电话、微信等多途径分时段预约挂号服务,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近30%,省人民医院达63.8%;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面达100%,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面达70%;部分三级医院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4家三级综合医院探索开展日间手术。另一方面,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提升和保障。全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以省级质控中心督导为契机,基本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医疗质控网络。临床路径管理效果初现,2017年总病种较2016年增长1.5倍,病种达869种。
他要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织实施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一要健全落实5项工作制度, 落实预约诊疗制度。 今年起,三级医院要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机构预留号源,力争到2018年底,三级医院预约诊疗占门诊诊疗的60%,复诊率占比80%。 落实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年底前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探索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有条件的医联体内要制定一体化临床路径。 落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省级临床检验室间质评覆盖全部二级以上医院,在质控合格的医疗机构间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医联体内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健全远程医疗制度。 全省所有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服务。 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医疗机构要规范管理社工和志愿者工作,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和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
二要创新5项医疗服务模式。 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 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甲医院要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让“患者围着诊室转”变为“医生围着患者转”。 推行综合急诊急救服务模式。 打造“1+5”急诊急救体系,即以省级急诊急救体系为统领,构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等5大中心,构建急诊急救诊疗平台。 推行可及连续的医疗服务模式。 以医联体为主要依托,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以信息化为手段,形成患者有序流动、医疗资源按需调配、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格局。 推行日间手术管理和服务模式。 推开日间手术试点工作,逐步增加日间手术试点病种和术式,制定日间手术管理、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指导意见,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手术时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 推行智慧医院建设模式。 以“互联网+”为手段,推行智慧医院。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加强以门诊和住院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撑多种服务。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全面推进三级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力求取得实效。
三要提升5项服务能力。 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以“一卡通”为目标,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推行临床路径、DRGs、分级诊疗工作中跟踪患者治疗进展和双向转诊通道的畅通、高值耗材管理等奠定基础。 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能力。 到2020年,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 提升药学服务能力。 转变药学服务模式,药学服务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药师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 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不断改善医疗机构设施环境,标识清晰,布局合理。加强后勤服务管理,重点提升膳食质量和卫生间洁净状况。 提升人文素养与医患沟通能力。 弘扬医务人员崇高职业精神,医疗机构建立医务人员和窗口人员的服务行为规范。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在关键区域和部门完善私密性保护设施。
各市(州)卫生计生委,委属各医疗机构,委机关各有关处室,行业、部队、民营医疗机构有关负责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