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文化馆“两节”文化惠民活动剪影

30.01.2015  17:44
核心提示:   编者按: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目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怎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

   编者按: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目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怎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怎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大课题。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使全省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基本阵地。在此背景下,省文化馆“两节”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让丹麻、官亭等4个乡镇的群众先期享受到了精神生活的“套餐”。

  窥一斑而见全豹。随着我省“三区”、“三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省文化馆以“两节”文化惠民活动为契机,走村入户展示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切切实实送到农民家中,推动了文化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从而把文化惠民活动落到了实处。

  春节将近,全省各地的文化大戏也将陆续登台亮相。本报今日先期推出省文化馆喜气“羊羊”闹新春文化惠民活动的部分图片,愿在这喜庆的场景中,让我们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

  过了眼瘾 添了喜气 暖了心窝——省文化馆“两节”文化惠民活动剪影

  农历腊月初二,恰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乡民赶集的日子,大河左岸,处处见喜色,官亭镇里,时时闻欢歌,农历尚未进入正月,乡村的年味儿已经非常浓郁了……

  1月21日上午十时许,省文化馆喜气“羊羊”闹新春文化惠民行的“大篷车”赶到了该镇鲍家村,车队尚未停稳,就先闻得鼓乐飘飞,爆竹齐鸣。村口,这个村近百人组成的“来宝”表演队身穿节日盛装,随着高亢的乐曲跳起欢快的“锅庄”,一时间,乡间待客最隆重的礼节使走进鲍家村的每一位客人都受到感染,摄影家、书法家、以及其他门类的专家学者与演员们各个精神饱满,兴致盎然,大伙儿跟随迎客的“来宝”队来到村广场,只待时辰一到,铆足劲儿为这里乡亲们献上各自的“绝活”。

  在文艺演出的当口,记者乘机“揪”住了一直忙碌不停的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请他谈谈此次活动的目的、主题、内容等。颜馆长快人快语,在几番被人打断话题的情况下,直奔主题,切中要点,三五分钟,记者的采访即告顺利结束。

  颜馆长说,省文化馆“两节”文化惠民活动,是以“双级联动、服务基层”的文化惠民机制为载体,把基层乡镇联动,围绕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通过文艺演出、送春联、表彰“好婆婆”、“好媳妇”等形式,深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此次文化惠民活动,如何着力营造吉庆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繁荣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如何让广大群众在欢度传统佳节的喜悦中感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如何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中,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的自觉?

  1月20日至23日,省文化馆先后在互助丹麻镇、民和官亭镇、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湟中李家山镇举办了为期4天的文化惠民活动,跟随文化惠民“大篷车”,记者目睹了文化建设在推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在匆匆行程中,省文化馆副馆长塔勇告诉记者,此次文化惠民活动的主题为“以文化人,用爱暖心”。在具体实施中,他们为基层4个乡镇的群众推出“贺春迎新”文艺演出、“精彩瞬间,留下幸福”活动、“送春联,献爱心”活动、“把脉导向”座谈会(此项活动仅在互助丹麻举办)及“重德扬善”表彰活动。他们精心编排了一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民族歌舞、曲艺、“花儿”等文艺节目;组织省内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免费为此次文化惠民行的4个乡镇群众拍摄四世同堂全家福;组织省内部分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为开展活动村的农牧民群众书写春联;利用演出活动群众集会这个乡间大平台,活动联动的乡镇党委、政府大张旗鼓地表彰全乡镇评选出的十位好婆婆,十位好媳妇,人人争做好人,从而奏响道德建设的“大合唱”。

  丹麻镇,地处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这里民风淳朴,社会稳定,这里聚居着汉、土、藏、回等四个民族,这里,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月20日正午,省文化馆文化惠民活动一行首先来到该镇索卜滩村,拉开了此次喜气“羊羊”闹新春的序幕。

  时令正是隆冬,丹麻地界一派凛冽气象,这个镇的索卜滩村广场却热闹异常,近千名观众从四邻八乡赶到这里,来观看新一年的首场文化大戏。

  文艺演出在喜庆红火的舞蹈《吉祥颂》中正式开始,一曲曲“花儿”,赢得一阵阵掌声,淳朴的表演瞬间拉近了演员与群众的距离。舞台右侧,几名省内著名书法家正拉开阵势,挥毫泼墨,他们充满激情为这里的群众书写着春联,一时间,好奇的乡民把他们各自的“摊子”围得密密匝匝,一位身披长袍的土族大叔夹着一卷红纸也挤进人群专注地打量着书法家笔底的龙飞凤舞。当记者问他为啥还夹着红纸过来,大叔说:“头几天乡里就来通知了,说省上的书法家们要来给我们写对子哩。昨天,我就把纸裁好了,想请书法家好好儿写给个,没想到,他们人来了,还带着纸来了。”大叔憨然一笑,从胳膊肘下取出那卷红纸,自以为无人发现,轻轻地把它背到了身后……

  民和官亭镇鲍家村的村民鲍义忠,则是一位豪爽好客的土族大伯。广场上的演出尚未开始,他与几名老年村民兴致盎然地站在村广场冬日的暖阳下,神态安详地,边观望边交谈。

  说起此次文化惠民活动,老人丝毫不觉稀奇,他朗声告诉记者,如今,省上、县里、镇上都经常搞文化下乡活动,每到夏季夜晚,村上更是组织村民演“来宝”,跳锅庄,“我们村都是土族,都姓鲍,村民就像一家人,平时都很团结,民风好,家庭旺,谁要是喝酒闹事不孝顺老人,会让全村的人笑话哩!”——笑谈间,老人还不忘邀请记者于农历9月初8到他们村,来感受一番土族“纳顿节”的盛大场面,“你一定来啊,我们的“纳顿”,才是世上最长的狂欢节!”,豪迈的语气,简直了得!

  几日的采访,从丹麻到官亭,从二塘到李家山,在青海高原的寒冬腊月,如鲍义忠这般来自最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似春风扑面,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以为,文化自信,正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从丹麻到官亭,从二塘到李家山,山村的笑容里,记者看到了乡民心中满满的自信。